10月24日一大早,云南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已经在路上。这一天,他们要赶去离忙糯乡乡政府50公里外的大营盘村,查看安居房建设进度,宣传建房验收政策。
出发前,队长刘俊峰特意把一沓《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驾驶宣传手册》带上,准备发到每家每户。“最近雨水特别多,农村坡陡路滑,容易出现交通事故,需要给大家打打‘预防针’。”
小小举动,凝聚着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无限关爱,也显示了政法扶贫干部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准扶贫的鲜明特色和坚定决心。“政法委坚持精准扶贫法治扶贫双推进,在促进群众增收,实现脱贫摘帽的同时,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法治思维,有效维护地方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真正长久脱贫。”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乔汉荣说。
精准扶贫
“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的忙糯乡一派繁忙景象,各村的危房改造建设如火如荼。
66岁的老余寨村民周朝新,是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坐在自己家刚刚盖好的新房里,看着亮堂的窗户,光滑的地砖和55寸的大电视,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
“没有他们,我家的房子盖不起来。”指着驻村干部,周朝新介绍说,建房的时候,驻村干部每天都来,帮我们请人设计,给我们免费协调水泥,还监督房子建设质量和进度。
而让周朝新更加高兴的是,省委政法委挂钩以后,进村公路修通了。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到外面,车子无法出入,村民赶集外出都靠步行。20多年来,周朝新每到村委会或是乡上开会,都是步行前往,要花好几个小时,如今坐车只需20分钟。
离大余寨不远的拉祜族寨子大营盘村,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隆隆机声远远就能听见。小组长罗兴民正在忙前忙后给村民指导建房。他穿着水靴,衣服上沾满斑斑点点的混凝土。“到11月底,村里33户人家的搬迁房必须全部盖好,挂钩干部都这么卖力,我们更应该带头上。”他说。
村民铁晓发今年已经80岁,老伴也90岁高龄。多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回来,失去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让他们家成了特困户。省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免费为其建盖了一间60余平方米的新房,不久即可入住。“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谢谢你们。”老人拉着工作队员的手感激地说。
除了10名长期驻村的工作队员,省委政法委所有在职在编干部全员挂钩,经常深入联系点,帮助群众提升居住环境,进行产业扶持,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党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内生动力。
省委政法委结合忙糯村产业特色和优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动行动,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00万元,引导群众种植核桃1.2万亩、茶叶1370亩、烤烟1420亩,还发展了车厘子、台湾青花梨等产业。
为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省委政法委围绕“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实用技能”的目标,开展了“千人培训计划”,共组织了建筑工匠培训,烤烟、冬桃、土鸡种植养殖培训20余场,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
法治扶贫
“不让群众因违法而致贫返贫”
“多亏了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耐心教导帮助,让我彻底明白了赌博的危害,重新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10月25日,忙糯乡忙糯村村民王强在自家新开的商店里,说起自己的生活变化,内心难掩感慨。
“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法治建设的薄弱地区,所以我们要求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视角看扶贫,用法治头脑想扶贫,用法治方法抓扶贫。”乔汉荣说。
乡里有一户人家,年迈的老两口带着儿子过活。几年前,儿子外出四川打工,每个月能赚5000多元的工资,还往家里寄钱,按照标准已经实现脱贫。但在半年前,儿子因为打架用刀捅了别人,被判了几年刑。这让整个家庭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变成了贫困户。
在竭尽全力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省委政法委的干部在帮扶过程中发现,因为违法而导致贫困和返贫的现象在当地时有发生。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必须堵住各种致贫原因,所以要加大普法力度,进行法治扶贫。”省委政法委派驻双江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雷新民说。
于是,省委政法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对双江政法部门的工作指导帮助,在综治维稳、禁毒、司法救助、依法治县等方面给予帮助。省综治办加强对综治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省法学会在双江县开展一场法治讲座、一次法律援助、一个模拟法庭等“五个一”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推进双江县综治维稳基础和法治建设向前发展。
双江县政法机关充分发挥预警、打击、调节、保护、服务五大职能,大力推进平安双江和法治双江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组还建立了对扶贫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扶贫对象的合法性审查机制以及项目实施、验收全程监督机制,不断强化扶贫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开展“法治进村”、“面对面、心贴心”等法治宣传活动,利用法治宣传长廊、宣传手册等,着力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政法干部入户很受欢迎,他们不但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树立了法治理念,逐步推动形成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当地干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