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房子都是亲戚朋友帮着盖起来的,告别土坯墙茅草顶,我们很快就能住上结实的水泥新房了。”刚从地里回来的蒙自市西北勒乡香塘村村民李慧英一说到自家的新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慧英家所在的西北勒乡有贫困人口518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由于处于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蒙自市出了名的贫困山乡。在脱贫攻坚战中,该乡采取带领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入手,转变观念,激发起脱贫致富的动力和活力。
李慧英告诉笔者,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自己文化不高,没有外出打工的能力,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几个月前,听说政府给每户贫困户发放6万元建房补助时,她丈夫高兴得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问政策。回来后,就张罗着买水泥、钢筋,整个人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很快,在亲戚朋友帮助下,几个月的工夫,新房就拔地而起。
李慧英只是蒙自市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众多家庭中的一员。2016年,西北勒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包括6个片区、11个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83户2312人。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434户,开工率74.4%;已兑付284户贫困户补助,共兑付资金681万元。
这样好的政策,不仅群众欢迎,更让乡镇干部有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该乡着力在“帮、送、实”上下工夫,按照建房进度及时以“2211”给予补助,为了节约成本,大家邻里亲戚互帮互助,到处可见热热闹闹建新房的场面。同时,为了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作用,村组成立了工程建设理事会,参与工程的规划、监督,必要时安排群众参与施工建设,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程参与,严把建房质量关,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形成“我参与,我出力,我管护”的主人翁意识。
“在实现脱贫攻坚这条路上,让群众做主而不是替群众做主,脱贫致富最终要靠群众的内生动力。”乡党委书记罗杰表示,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但要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群众转变观念,爱护家园,形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乡镇、村组干部着眼于人居环境中的“痛点”,树立绝不把“脏乱差”带入小康社会的决心,下大力气为群众解决生活环境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建成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结合乡村实际,在全乡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配套完善村庄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厕、村内道路、绿化亮化、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私搭乱建行为专项整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6年年初以来,全乡6个片区11个自然村加快推进“改房、改路”,对原有的卫生公厕进行修复或改造,除易地扶贫搬迁村组外,投入320万元新建16个卫生公厕和32个垃圾房。并根据自愿、邻近的原则,每5户修建1座小型集中圈养猪圈,实现人畜分离。
未来,该乡将按照蒙自市“先人头、后户头,先村内、后村外”的要求,结合实际,待房、路、圈、厕等全部改造完成后,按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洁净庭院”评比办法及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全面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村逐户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举全乡之力,美化自己的家园。
通讯员 魏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