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季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合作研究,对分布于中国的牛肝菌科45属及126种进行精准界定,建立清晰牛肝菌家谱。目前,该研究成果以专刊的形式发布于真菌学领域专业国际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
牛肝菌是野生菌市场上最常见的蘑菇,如“红葱”“白葱”“见手青”“黄癞头”“白牛肝”“黑牛肝”等是云南家喻户晓的牛肝菌。牛肝菌在给人们带来美味的同时,其中一些剧毒成员也曾无情地夺走了许多生命。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J. Xu教授合作,对采自世界各大洲代表性区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600余份标本进行了研究,借助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解剖研究和担孢子超微特征观察,对全世界牛肝菌科的属间亲缘关系和中国该科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重新认识,清晰地构建了牛肝菌科系统发育框架,提出了包括四新亚科在内的七亚科的分类系统;在属级水平上,共解析出62个支系,其中1/3可能为新属;在种级水平上,共识别出分布于中国的近220个系统发育种。在此基础上,经过详细的形态特征比较,结合多基因片段DNA序列证据,以专刊形式对分布于中国的45属及126种进行精准界定,其中包括8新属59新种和29新组合。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共发表了牛肝菌科的14个新属和78个新种,并对其余88个前人发表但却鲜为人知的物种进行了研究,澄清了其中的分类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