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仅仅两年,一个“直过民族”乡面貌焕然一新。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以一种“蝶变”的方式,展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在“直过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的空前力度以及巨大收获。
“我们多依村305户拉祜族,没有贫困户了。”多依村党总支书记、本村本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杨红华,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
“全乡最后64户贫困户,今年将全部实现脱贫!”临翔区委副书记龚文军的话更是掷地有声。
两年盖房
整乡推进实现人人安居
走进4月的南美,茶发新芽,核桃吐绿,红瓦黄墙的拉祜族民居“别墅群”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最让人高兴的是原来见生人就躲的拉祜族群众,脸上绽放着热情的笑容。
南美村一组,村民李治国家墙上的两张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是多年前一家人在树丫杈茅草房前拍的,画面荒凉破旧;一张是去年进新房时拍的,一家人在新建的拉祜特色两层小楼前笑得格外灿烂。
南美乡在距临翔主城区1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山深处,是我省为数不多的高寒贫困、拉祜族群众聚集区和民族“直过区”之一,4671人中拉祜族有34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2.3%。
“盖房子花了20万元,其中政府扶持5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家里靠烤烟、茶叶、油菜、核桃凑了10万元。”李治国介绍。
在整乡扶贫推进过程中,南美乡把“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和“旅游小镇”建设结合起来,“三合一”摘穷帽,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一村一规,全域景区化规划,一次性打造,贫困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治国说,以前祖祖辈辈住的是杈杈房、茅草房,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盖起了牢固又漂亮的安居房,村村寨寨道路也修好了,“这种日子,以前没想过”。
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为南美拉祜族群众脱贫想尽了办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2013年8月,临沧市、临翔区在南美启动了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短短两年多时间,全乡需要重建的1142户人家建起了“葫芦标志、杆栏建筑、红瓦黄墙、姊妹花地脚线”的拉祜特色抗震安居房,并配套太阳能路灯、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集中养殖小区、卫生厕所等。
“南美村八组,罗老伍,家庭人口:3,帮扶计划……”南美村便民服务站里,“临翔区精准脱贫数据库”电子显示屏上,输入某村某户,挂钩帮扶人员的基本信息数据、脱贫措施等等信息一目了然。区领导介绍,这是临翔区开发的一套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每天,哪家建档立卡户有什么进展,这里都有记录,为的就是实时监控挂钩情况,不让一户贫困户落下。”
十年树木
脱贫摘帽底气十足
“多依村305户都是‘直过民族’拉祜族吗?”
“是的。”杨红华说。
“有多少贫困户?”
“没有贫困户,最后3户去年脱贫了。”杨红华说。
“全乡靠什么支撑3400多名拉祜群众奔小康?”
“茶叶、核桃、牛、羊、蔬菜。”南美乡党委书记梅建军说,“南美蔬菜供不应求。”
2016年,整乡脱贫摘帽出列,南美底气十足。
“我家有30亩核桃,目前已经有10亩初挂果,再过几年进入丰产期后,一棵核桃树年收入可上3000元。”南美村二组的罗扎朵憧憬着未来。村子路边、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翠绿的核桃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倾力倾心帮扶下,南美乡的村民们发展起了茶叶、核桃、油菜、烤烟等特色产业。茶树和核桃树,更是根深叶茂。
在南美村南楞田自然村村头,投资800余万元的拉祜风情园和投资2000余万元的古村落已建成,去年有5万多游客入园;芭拉箐30余亩虹鳟鱼养殖基地已经向市场供货;坡脚村不但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茶产业,还引进企业,引导群众以林地、土地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种植中草药150亩、养殖山地黄牛200余头……
硬板路通了,基地有了,龙头企业引进来了,南美“致富大树”初长成。
“产业建设坚持‘长短特’结合,‘长’抓核桃、茶叶、畜牧、林下生物药业、拉祜风情旅游业;‘短’抓烤烟、生态蔬菜、瓜果等产业;‘特’抓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及特色养殖,发展台湾长寿仁豌豆、滇粉重楼等‘订单农业’,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经营无企业带动、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梅建军介绍,南美乡制定独具特色的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三万”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党员带头种经济作物,走出了一条脱贫道路。目前,全乡已建成产业基地5.12万亩,人均达11亩。
百年基业
提升素质补“跳空缺口”
“发展太快了,像在做梦。”南美村一组的扎多代老人,坐在自家12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里,时常会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为不久前还住在茅草房、杈杈房里。
“如今出门就是硬板路,走路不沾泥巴,摩托车、轿车跑得快,通水、通电,用上了新家电和干净卫生入户厕所,夜晚有路灯。”扎多代说,“犁地用上了‘气死牛’。”
扎多代口中的“气死牛”就是微耕机,政府每台补助1200元,村里每家一台。
从杈杈房到“别墅楼”,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到机械化作业,从封闭落后到现代文明,“像做梦”的感觉真实地反映出拉祜族同胞面临发展中的“跳空缺口”。
“跳空缺口”如何补?
“过去上门打预防针,拉祜族群众会说不生病为什么打针。如今随着政策宣传的深入,新农合、公共卫生免费服务的延伸,拉祜族群众的医疗卫生意识也大大提高了,有病主动看,预防工作也积极配合。”南美村村医杨珍练走出大山学医,学成后又回到了村里,一待10余年,见证了村民就医观念巨大变化。
“要改变人口素质,就要盯死教育。”坡脚村户肯组支书刘开明是这样说,也这样做。村里积极做好保辍控学工作,村组长跟学校签“协议”:老师耽误学生一节课,赔每个学生一元钱;反之,学生赔老师一元钱。
“提高拉祜族群众的人口素质,双语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南美乡文体广电旅游服务站的龚德书认为,教师会讲拉祜语拉近了与拉祜族学生的距离,提高了拉祜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初高中毕业的拉祜族学生,已经成为南美拉祜族同胞观念转变的生力军。广播电视等实现全覆盖,也让拉祜族群众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观念越来越新,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记者 李绍明 谢进 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