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秀丽的泸沽湖。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绿色是红土高原最沁人心脾的色彩,更是绘就全省人民幸福生活的原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在云南已开始从共识成为自觉行动。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制度先行 有力护航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制度先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体制机制的建设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部署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省政协切实加强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对环境保护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2015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从全面推进环境监管全覆盖、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形成环境监管执法合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5个部分共17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为全省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供了依据。随后,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印发《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覆盖全省的全面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入“一票否决制”,用环境质量倒逼环境管理转型,引导和督促基层政府真正履行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责,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结合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我省还启动了修订《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草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首个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的保护与建设规划——《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通过评审,以生态底色绘就未来发展蓝图。
紧紧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我省持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云南。
措施有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云南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决维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擦亮“绿色发展、美丽云南”这块金字招牌。在各项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下,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5年的数据看:全省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7.3%,是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99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84个监测断面,78.3%的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六大水系干流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均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全省湖泊、水库水质总体良好,60个开展水质监测的湖库中,46个水质达标,达标率76.7%,与“十二五”初相比提高32.4%。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湖泊主要污染指标呈稳中向好的态势。21个重点城市的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64个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6%;生态环境方面,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7%,较“十二五”初新增2.8%。
“保护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财富。”我省坚持从“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多年努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滇金丝猴、亚洲象、巧家五针松、华盖木等107个极小种群物种纳入拯救保护项目,37个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拯救保护;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达到13个、27个、158个,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5%;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实现了全省全覆盖。
随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草、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科学谋划 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近年来,尽管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紧绷在各级各部门心头那根生态环保的弦丝毫没有松动。面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探索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云南路径,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统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关系,把节约资源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全面加强各领域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全省节能目标超额完成。2015年,万元GDP能耗0.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83%,“十二五”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65%,超额完成下降15%的目标。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7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80%,“十二五”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9.46%,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
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省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入探索。普洱市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财政补助等举措,在工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普洱茶生产告别煤炭迎接绿色能源;云铝公司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吨铝综合交流电耗接近13000千瓦时,比行业平均水平低约500千瓦时,成为中国铝行业节能环保领先的标杆企业;针对我省林业三剩物、秸秆等生物质较丰富的特点,云南腾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加强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创新服务机制等措施,在云南生物质能源工业化利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陆良复烤厂涉烟废弃物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生物质供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环保效果显著,被列为全国生物质供热示范项目……
坚定不移选择了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将继续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晓蓉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