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广西南宁,雨水充沛,桂花、朱槿花丰富了城市的气味和色彩,不仅如此,更有东盟的气息令这座城市活色生香。
9月11日至14日,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筑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南宁举行。
今年适逢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有关议定书的生效“元年”,因此,本届东博会格外受关注。
这从媒体记者参会报道的情况可窥见一斑: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5家媒体1434名记者到会采访,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媒体外,“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参会的媒体记者大幅增加。中外媒体累计发稿超过16700篇,东博会官方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600万次、微信用户超过2.1万人。今年东博会还开通了官方“脸书”(facebook)平台,用户量突破5.3万人,信息精准送达全球20多万人。
东博会为什么有如此魅力?本报记者走进南宁、走近东博会,期望探究这个平台的机遇与活力。
看会期活动 专业化细分化凸显实效
走进东博会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会者对各功能区一目了然。
本届东博会首次启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新扩展馆,新增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总展位数达到5800个,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量均创新高。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7个东盟国家包馆。东盟以外有18个国家65家企业参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东博会参展参会客商达6.5万人次;采购商团组89家,超过400名来自欧美、中东、南亚和非洲的国际买家到会采购洽谈。
很多参展商和贵宾都表达了对加强合作的期待。马来西亚外贸发展局中国市场部主任温有志表示,此次马来西亚馆除食品外,还有不少来自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参展商。“超过一半的马来西亚参展商是首次来到东博会,他们希望赴华寻找新商机。”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国家出口发展司司长阿尔琳达·加亚认为,通过东博会能将更多印尼商品介绍给中国民众,进一步增加印尼对华出口。
另一方面,多领域深入合作更体现了东博会的外延和内涵。
本届东博会框架下共举办了34个高层论坛,其中会期举行26个,为历届最多。开展了部长级磋商及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沟通,建立了更多合作机制,启动或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务实推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各领域的落实。
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活动着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其中,国际经济合作与产能展区吸引了中铁东方国际、中国铝业、华为、国家电力、阿里巴巴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参展,签约项目涉及能源、航空、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
第二届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围绕“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展望”“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议题深入交流,签署了金融、物联网技术应用、卫星定位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电商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在园区合作方面,广西崇左的中泰产业园与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等4个园区结成兄弟姊妹园区,形成“两国四园”联袂发展格局。此外,检验检疫、环境、统计、矿业、金融等几十个领域,分别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启动了一批合作项目。
几天里,东博会让中国与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零距离”交流互动。搭建平台推动双边、多边的融合发展,南宁有了浓浓的“国际范”。
识“南宁渠道” 多要素多层次带动共赢
杭州G20峰会热度还未退去,东博会又让南宁再次汇聚世界目光。
南宁人非常看重和骄傲于东博会,因为东博会每年都让中国与东盟在南宁聚首,让多个国际合作机制和项目从南宁诞生、在南宁深化。这就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南宁渠道”。
得益于连续十多年举办东博会,现在南宁随处可见“东盟元素”。2004年,东博会永久落户南宁,打造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开辟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贸文化等多方面合作的“南宁渠道”应运而生。
“南宁渠道”有这样一个理念:经南宁牵线搭桥或在南宁沟通对接,使得中国与东盟各领域的交往合作顺利推进。
在中国与东盟走过的“黄金十年”,“南宁渠道”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南宁通过了一系列以“南宁共识”、“南宁宣言”、“南宁倡议”命名的会议文件,并建立了12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在20多个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如今,双边开启“钻石合作”,南宁也相应提出打造“南宁渠道”的升级版。
不仅如此,东博会的举办,使广西一跃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受益明显。仅从机场吞吐量来看,2015年南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是2003年的8倍多。这正是南宁借力东博会实现开放发展的真实写照。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表示,东博会极大地提升了南宁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了南宁与东盟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带动了南宁相关产业发展,并使得南宁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及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多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领事馆……借助东博会平台,“南宁渠道”正越拓越宽。面向东盟,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南宁的方向和路径非常清晰明确。
探云南参与 借平台扩影响发现机会
云南农垦集团打出高原特色农业名片亮相本届东博会,他们带来了云南生态茶、云花制品、咖啡等品类丰富的我省高原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购买者和洽谈者前来咨询问价。云南农垦高原特色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庭泽介绍,参加东博会,他们瞄准的就是把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推进国际市场,同时,以发展电子商务为契机,做大做优对内对外的“云品”购销平台。
昆明朗恩贸易有限公司在国内与多个农业大学、农业研究院以及种业公司合作,并在缅甸建成了大米加工厂、玉米烘干厂、种子生产基地及加工厂等。带着寻找一起“走出去”的合作伙伴的愿望,他们第一次来到东博会。负责人陈业凌告诉记者:“在缅甸经营多年,公司已经形成了大米、玉米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缅甸对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希望能有合适的企业同我们一起到缅甸发展,扩大海外市场规模。”
企业看重东博会的“专业对口”,而云南的各个开放平台和载体也在东博会上打出亮眼的开放名片。
滇中新区、临沧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以及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都在云南展区悉数亮相,突出开放发展和沿边优势。总之,云南期待借力多窗口、多渠道,与东盟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更为深远的合作。
本报记者 罗蓉婵 刘蓉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