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经济占比相对较高的云南,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直接关系到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全省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省国资委主任罗昭斌如是说。
省属国企科技贡献率超四成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省属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省属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云南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2.8%,省属企业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0项,分别占全省获同类奖数的15%和17.5%,省属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过去的5年间,云南省属企业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8个,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新增院士、博士后专家工作站28个,有力支撑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省属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198项,行业标准366项,地方标准500余项。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省属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昆钢高级别耐火耐候结构用钢板实现全面升级后成功出口欧洲,云天化集团成功开发了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CNG(压缩天然气)高压气瓶玻璃纤维,云南冶金集团铝空气电池关键技术和生产材料国内领先,云铜集团粗铜连续吹炼工艺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省属企业一批科技创新已经转化为新兴产业,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云天化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并建成投产的1亿平方米/年高性能锂电池隔膜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投放市场后反应良好,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冶金集团超薄铝箔生产技术突破了国际上只能用热轧坯料生产的传统工艺路线,改变了国内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中国在世界工业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依托这一技术,云南冶金集团成为用铸扎胚料生产0.0045毫米超薄铝箔国内唯一生产商,成为国家标准制定者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家在华电子铝箔供应商,“我们正在推进10万吨高精超薄铝箔、铸扎卷项目建设,将云南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超薄铝箔生产基地。”云南冶金集团董事长田永如是说。
云南国企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虽然省属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进步,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究其原因,首先是我省国有企业创新的理念和意识还不够强,科技创新远未成为云南国企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其次是云南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更重要的是,机制体制性障碍依然是制约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而我省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在有些企业依然未得到充分体现,云南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虽然差距不小、困难不少,但云南国企科技创新正在迎来重要机遇。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未来五年,我们要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导向、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研究与实验经费,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考核机制,加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省发改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在“十三五”规划的部署下,全省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政策措施以科技创新,为全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我省国有企业、尤其是省属企业具备了在更高层次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云南国有企业在有色金属矿冶、生物制药以及磷化工领域的创新能力并不弱,一些创新成果处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云南白药创可贴和云南白药牙膏创造的商业奇迹,就是源于云南白药集团深厚的创新土壤,而云南白药集团基于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调查及研究开发”项目,不但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而且建成了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研发了9个原创新药,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十三五”国企科技贡献率力争达60%以上
“十三五”是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省国资委要求,省属企业要全面把握科技创新总体要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和战略管理,着力构建开发合作科技新体系,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新优势,不断提升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到“十三五”末,省属企业要实现布局结构更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拥有省级创新平台占比提高到20%、国家级创新平台占比提高25%以上,专利拥有量、著名商品拥有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长50%;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以上,三分之一以上省属企业达到同行业优秀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0%以上。
本报记者 李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