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青山绿水间的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6-11-11 13:59: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话题

要想富,找对路,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的关键路子,龙陵县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以生态为基础,做大做强生态产业脱贫大文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回乡

“四金”农民蔚然成风

金秋十月,走进绿色葱茏的龙陵,但见一幅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一行行茶树、咖啡、坚果、核桃如碧玉带依山缠绕,连片的甘蔗林绿波涌动;一片片黑色遮荫网覆盖的石斛种植园点缀在青山碧野间,一群群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田畴里,水稻不断翻涌金浪,农民正在田野上劳作。

“我这片石斛30多亩,今年有40多万元收入哩。”在碧寨乡天宁村的一家野生石斛园里,主人杨从彩告诉记者,几年前他还是个打工仔,常年在瑞丽、芒市等地打工,但挣的钱只够补贴家用。2012年,他抓住县里扶持石斛生态活树种植的机遇,返乡创业,筹资30多万元在活树上放养石斛30多亩,目前已发展到120余亩,注册成立了龙陵县林间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和云彩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8户。

云彩石斛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了367户村民放养石斛2600余亩,其中有103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日子有盼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天宁村村民罗东华说。以前,他和村里多数人一样,靠种田过生活,日子过得很苦,后来大家出外打工,寨子里只剩老人和小孩。近些年,罗东华看到生态农业有奔头,就用外出打工的收入在活树上放养石斛20余亩,当年收入2万余元,第二年翻番达4万多元,今年可望实现8万元收入。

近年来,龙陵县全力实施生态绿色产业扶贫工程,鼓励当地农民和县域内外开发商以农商联营、农户之间联营、农民以土地或劳务入股等方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全县退耕还林和“四荒”开发。林改确权实施后,又大力引导、扶持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造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林业产出效益逐年增加。

好生态成了聚宝盆,农民从生态绿色工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少农民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园区务工得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成功变身“四金”农民。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林地10多万亩,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户100多家,带动农民种植核桃、茶叶、石斛等76万多亩。

互助

产业“抱团”共同致富

为了在致富路上不落下任何一户群众,龙陵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全县党员干部不遗余力,倾情帮助群众脱贫。当前,省、市、县8346名干部职工与龙陵13556户贫困户结为帮扶对子,120个单位挂包120个村、社区,36个驻村工作队入驻36个贫困村,成立了脱贫互助组1000多个,组建了扶贫智囊团,在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创业培训,建成“两烟”、核桃、茶叶、石斛、甘蔗、中药材、黄山羊等8个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形成了“基地带动型”“人才助推型”“能人引领型”等产业扶贫模式。

“脱贫致富的路子就在青山绿水间。”龙陵县副县长蒋文超说,“我们不光对农民进行石斛种植加工技能培训,还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互联网+’等方式统一收购加工产品、统一开拓市场,继续把石斛、核桃、茶叶等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比如在石斛产业上,该县采取“农民点菜、政府埋单、职能部门下厨、技能中介带动”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培训。目前已举办培训班360余场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带动3.5万余农民加工石斛枫斗,每年实现石斛枫斗加工收入2亿多元。

能人跟着产业走。龙山镇河头社区农民企业家饶万保,是石斛种植加工大户,在全县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大潮中,他构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饶万保注册成立了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牵头建成了2个石斛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72户,带动600多户群众种植石斛3000多亩。

穷人跟着能人走,饶万保始终坚持向贫困户赊销石斛种苗,并对种植户的产品包购包销。目前,已有30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过上了好日子。村民赵彩波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他种了5亩石斛,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如今,赵彩波一家建盖了新房,添置了农用车、摩托,大彩电、电冰箱、电脑等一应俱全,日子过得很滋润。

安置

生态移民释放活力

木城乡马鹿塘是一个移民新村,尽管该村镶嵌在大山褶皱里,但一条条整洁有序的水泥村道,一幢幢棋盘式的农家小院建筑群落还是分外显眼;新居里一些村民正在装修房屋、美化新家园,硬化院场、打吊顶、抹白墙壁,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能不高兴吗?政府出钱为我们建了新房,日子是顺梢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啊。”正在厢房里铺地砖的胡长顺告诉记者。以前,他家住在山坡上,不通公路,只有骡马道相连,隔山能对话,相会走半天;粮食只有洋芋和荞麦,种一山坡,收一箩箩,辛劳一年难混肚子饱;多数群众住的还是雨天漏雨、晴天进风的杈杈房,雨天还得提防山体滑坡。

按照傈僳族民俗村融入怒江生态康体旅游经济圈的定位,当地政府统规统建了马鹿塘移民新村,总投资为1243万元,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距公路和集市较远的原马鹿塘43户傈僳族农民搬迁出来,到龙(龙陵县)木(木城乡)公路旁定居定耕。在马鹿塘移民新村,家家都有一套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的宅院,一户一院,房屋为砖木结构,凸显傈僳族民居特色;在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上,还有傈僳族非遗文化展室、民族文化墙、陀螺竞技场、固定刀杆、水景景观池等公共设施。

现在,该移民新村公共设施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村民们忙着修建卫生厨、厕、圈和沼气池,实现日常生活人畜分离;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和自家土地上种植了林果、中药材、粮食和烤烟,走上了移得来、稳得住、有粮吃、有钱挣、能致富的路子。

近年来,龙陵县把“生态移民”与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相结合,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易地开发搬迁项目资金5293.94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988.8万元,信贷资金12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及自筹2259.14万元,在全县13个自然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工程,转移安置446户1780人。

据悉,龙陵“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和社区、95个安置点、7437户304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56户25853人,总投资为23.8亿元。今年实施的“三年行动计划”共涉及60个安置点,现已和农发行签订了100亿元的金融扶持重点县合作协议,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优惠贷款8亿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通讯员 雷华 邓新强 本报记者 余国鹏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