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视觉 > 正文
探访神奇热土大麦地
      发布时间:2016-01-03 12:05: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本报美编 肖靖 制图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大麦地,镇名,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一方神奇热土。

我们离开双柏县城向南行进,汽车就像降落伞一样,从雄奇的哀牢山飞落而下,降在海拔只有七八百米的绿汁江畔北边的大麦地镇政府所在地普龙新村,江南那一片郁郁葱葱的土地,属玉溪的新平县。虽然还只是深春,火热的太阳却把大麦地烤成了一块硕大的麦饼。

大麦地虽然离县城不到百公里,因地处哀牢山深处,交通阻塞,被大山封闭的彝、傣、哈尼、苗、傈僳、拉祜等各族人民,过去生活艰难贫困,热土地生长的大麦却填不饱他们的肚子。真正看到这块热土巨大的生态潜能,并让它变成一种绿色的甜蜜产业,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绿汁江,流经大麦地全境。美丽的河名见证了这里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据大麦地人说,过去大麦地的彝族人,把他们的这条母亲河叫待地依漠,其意是森林覆盖的河,古时又叫汲水。用汉文意译彝名便叫绿汁江了。两岸风光,冬春一树树火红的攀枝花,映红了江水,烧红了云天;初夏凤凰树上红霞飞絮,不知是绿汁江流在红霞中,还是红霞染红了绿汁江。花树下,芦苇丛,彝家情歌河中流,绿汁江化成爱情河:“哥在河中撒渔网,妹在河边洗衣裳。鱼没打着妹进网,定情全靠绿汁江。”多少美好融进一条流绿汁的江中,绿汁江也因此成就了哀牢山中不少有情人。但因过去的过度砍伐,覆盖河流的森林变成荒草乱石,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荒滩,渐渐地绿汁江空有其名,她流的是山民的汗,流的是山民的血泪。终于一个伟大时代的大幸改变了绿汁江畔大麦地人的命运。在发展经济中更要注重生态建设,近年来双柏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大麦地镇的一班人,看准了这片热土的生态潜能,决定利用大麦地低河谷热土的自然优势,引资发展热带作物种植产业,把大麦地的荒山荒滩打造成万亩葡萄庄园,把这一甜蜜的绿色生态产业做大做强。

这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蓝图,当那些想干一番事业造福边远贫困山区又能不断壮大自己产业的企业家走进大麦地后,他们心中的甜蜜庄园便和这方热土相连一起了。很快大麦地就引进了葡萄种植企业16家,种植大户4家。在绿汁江畔荒芜了千百年的河滩上,已经种植了10425亩美国红提葡萄,金丝小枣14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850亩,火龙果100亩,开始形成以早熟葡萄为主的绿汁江热带作物产业新链条。云南绿汁江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从2013年1月到现在,在这块热土投入资金5400多万元,种植葡萄3500多亩,改造荒地200多亩,成为大麦地最大的葡萄庄园。如今,在石碑山下的绿汁江畔,早熟葡萄百亩成块、千亩连片、万亩布局,成为绿汁江的一道亮丽景色,蔚为壮观。

新年刚过,当祖国的北方还是银装素裹,一片隆冬景象时,在绿汁江畔大麦地的万亩葡萄庄园里,那一串串熟透了的红提葡萄,似晶莹的玛瑙,散发出甜蜜的芬芳,映红了碧绿的江水,映红了采摘葡萄的大麦地人的笑脸,绿汁江畔的空气,也弥漫着令人陶醉的甜香。由于绿汁江从源头起没有多少工矿企业,江水清冽,大麦地人种庄稼以传统的农家肥为主,土壤生态化,他们种植的葡萄果实肥硕饱满,果汁甜香鲜美,是真正的生态特色果品。大麦地早熟的葡萄时值新年、春节的两个需求旺季,供不应求,成为祖国大江南北果商们的抢手货,在葡萄出产旺季十元左右一公斤的葡萄,他们却卖到七八十元一公斤,销往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让大江南北那些在新春佳节品尝到新上市的生态葡萄时,也知道了一个哀牢山中叫大麦地的美丽地方。

探寻大麦地的古往今来,大麦地这方热土还是一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最早出版、并译成多种文字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翻译的彝文经典版本就是流传在大麦地的彝族毕摩中。1958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发现的《查姆》就是由大麦地的施学生毕摩翻译的,以后经多名有识之士李文、李志远、郭思久、陶学良整理,先后出版的《查姆》,其主要依据也是施学生翻译的这个版本。毋庸置疑,双柏大麦地就是千年查姆的故地。大麦地《查姆》因此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麦地的方贵生也因他对《查姆》经典的传承和保护所作出的贡献,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对古老优秀传统文化探寻的缘分,我们在大麦地见到了方贵生。这位年过6旬的查姆传承人,瘦小的身材,却有着一双机敏的亮眼睛,稍高的前额和眼角的鱼尾纹,记录着一名彝族毕摩的岁月沧桑和机智。他能讲汉话但不熟练。一句话他只要重复一两次,或者比个手势,我们也能明白其中的大意。不用我们要求,他就知道我们需要他讲什么。什么是查姆和彝族史诗《查姆》的主要内容,成为他讲解的主题。他甚至用吟唱的方式,时而优美、时而悲伤、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慷慨的不同彝族民间调子,唱出《查姆》中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他告诉我们,彝族的查姆,就是通过吟唱的形式,唱出万事万物的起源,唱出人的来源,唱出做人和怎样做人。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你要做什么,查姆也会告诉你。如一月要祭神、祭虎、祈福,彝族敬奉老虎为神灵,一年伊始便是他们的祭虎节。二月要祭龙、祭土地神。四月叫粮魂节,就要祭粮魂,播种祈求丰收。六月要过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八月要祭月亮神,和汉族的中秋节差不多,等等。 在彝族的120个查中,他就可以唱五六十个查,是名副其实的《查姆》传承人。问他是怎么成为查姆传承人的?方贵生只说是跟祖辈学的。他才十二三岁时,就听祖父母唱查姆,边听边记,久而久之就会唱了,以后又跟岳父学,成为会读、会说、会唱、会写的查姆传承人。

《查姆》成为彝族的创世史诗,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方贵生为了把这一民族文化的经典传承下去,每年都要带一两个弟子,还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查姆》培训班,在他所在的下摸切法村,如今就带出了6名能说能读能写的查姆传承人。

方贵生说着还拿出了一卷用羊皮包裹着的彝文《查姆》手抄经典。他还情不自禁地唱出了一个查的内容,问人是从哪里来?是从猴子变来的。神秘的《查姆》也无不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这部《查姆》发黄的纸页和上边的斑渍,见证它经历的岁月沧桑。方贵生说,这部《查姆》经典,少说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他像保护生命一样保存着它,使它在破“四旧”时,躲过了一劫。

方贵生,《查姆》史诗名副其实的传承人。他的贡献,见证了大麦地这方热土的神奇。

神奇的热土地和各民族的有识之士,使许多民族文化的珍贵东西得以保护和传承。大麦地峨足村的小豹子笙,和老虎笙一样,见证了一个崇尚虎的民族的浪漫与梦想。在每年的6月24日、25日,峨足村都有一群十二三岁的男孩,全身赤裸,身上文有豹子的花纹,手持棍棒,在土掌房的平台上模仿豹子的各种动作欢跳,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豹子是和老虎相近似的动物,小豹子笙也是彝族多元虎文化之一元。笙原本是一种乐器,但这里却含有载歌载舞的丰富内容。我曾见过舞台上峨足村少年的小豹子笙表演,如小豹跳跃出林,朝气中的虎威,激起场上如雷的掌声。如今峨足村的小豹子笙和双柏的老虎笙、大锣笙一起,跳出国门,名扬四方。国际上许多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旅游者,也因此而走进彝州双柏,走进神奇的大麦地。

热土大麦地,催生了一个崭新的绿色生态农业;神奇大麦地,传承和弘扬着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双柏大麦地,把美好的生态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一体,为彝州打造出了一张最亮丽的文化名片。这次,我走进双柏,初步探访了大麦地这块神奇美丽的热土,在我的文化之旅中,又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记忆。

张永权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