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视觉 > 正文
龙头山上乔迁忙
      发布时间:2016-01-04 10:05:5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2015年12月29日,云南鲁甸,雪花纷纷扬扬。

瑞雪兆丰年。灾区干部群众清楚地记得,年初,同样伴随着飞舞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了大家中间。

一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下,灾区干部群众昂扬奋进,以不屈的精神、高昂的斗志、百倍的信心,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新家园。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年跨越数十年,一个新的鲁甸正在崛起。

受灾群众全部有新家

龙头山变样了。

灰街子1号保障房,室内暖意融融。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灾区的一幕幕,77岁的李兴芬老人笑中含泪:“我这辈子都感谢不完党的恩情!不仅搬新家一点没操心,连沙发和电视都是镇上送来的,住进来20多天我都胖了1斤多了。”

2015年1月13日,龙头山镇光明村大凹子村民小组首批15户受灾群众告别帐篷;8月30日,包谷垴乡5644户民房重建全面结束;12月3日,遭受重创的甘家寨村民小组75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

任务倒排、时间倒计、工期倒推、责任倒查,为让群众尽快住进新居,灾区掀起了“百日大会战”。

一年了,笑容替代哀伤,楼房取代帐篷,废墟上矗立起新城;

一年了,一户户人家化零为整,一个个村庄在希望中重生;

一年了,受灾群众全部有了新家!

看着渐渐成形的新集镇,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十分感慨:“我们的发展至少提前了50年。”全镇所有危房全部消除,247个村民小组通行政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基石不断夯实。

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2016年元旦临近,光明村“花椒支书”谭德军仍坚持每天都到地里查看花椒树的长势。

2015年1月,谭德军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村后,他激动地把总书记“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话语传达给全村群众。很快,他发现了变化:“往年收花椒前,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想到今年家家户户都留在地里,精心为花椒树施肥、修枝,提升品质。总书记的话,大伙一天都没忘记。”

恢复重建中,光明村规划建设了一个交易市场,今年花椒收获时节,四川、重庆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高峰时每天的交易额逾60万元。

“恢复重建中的民房建设,我们自己的投入靠什么?就是这些花椒树。”望着新植下的小苗,谭德军笑了。

花椒树生命力旺盛,一如这里的群众,面对灾难仍坚韧顽强;花椒树枝繁果茂,也如灾后的生活,历经苦难却生生不息。

不远处的龙头山镇,一场会议正在举行。“当前要加强花椒树的管理,让花椒产业超过震前水平。”“重建一结束,村民们的劳务培训就要尽快开展。”“大型招聘会正在筹备,要让青壮年走出大山。”

安居之后是乐业,新产业支撑起新家园中的新生活。

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扶贫攻坚紧密结合,昭通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恢复重建结束之时即是灾区脱贫之日!”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

民生保障全面提速

“我们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龙头山镇龙泉中学140班的教室里,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睛,描画出关于未来的希望。

去年初,在板房学校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地震对孩子们心理产生了影响,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年来,龙泉中学126名教师把总书记的话一字不落记在心间。每天陪吃、陪住、陪伴,让孩子们尽快从灾难的创伤中走出来。今年中考,龙泉中学在板房教室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用坚强和进步,向总书记作出汇报。

2015年9月1日,龙泉中学搬入占地76.8亩的新校园,图书馆、宿舍、食堂焕然一新。

同一天,灾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如期开学,3000余名师生告别板房学校,搬进新校舍,龙头山镇中心卫生院也同时建成投入使用。

学校、医院成了最漂亮、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公共服务从城市向乡村延伸。过去未曾完善的民生事业,在重建中得以完善;过去尚不到位的民生保障,正在全力加速。

一年里,昭通市11440名各级干部驻村入户,横向覆盖所有灾区、纵向到村到户,实行“八包八保”责任制,恢复重建不结束,包保工作不脱钩。

市直部门干部到重灾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到重灾村(社区)担任常务书记;地震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112个,创建“红旗社区”57个,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280支,2861名基层党员全身心投入恢复重建。“有了党旗就感到安全,看到党旗就看到了希望。”这是灾区群众最深切的感受。

云南建工集团负责灾区部分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建设任务,工期吃紧,放在过去几乎不可能完成。整个团队24小时连轴转,无论雨雪不停工。指挥长林永福说:“党中央国务院有要求,灾区群众在等待,工期容不得丝毫拖延。”

灾区干部群众和建设者们不等不靠,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用忠诚、担当、奉献汇聚成强大精神力量,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回访·希望

“把生活过好了才对得起总书记”

“不管是以前的救灾帐篷,还是现在的别墅式新房,总书记始终和我们在一起。”2016年元旦前夕,记者在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新建的甘家寨集中安置点,遇到了45岁的受灾群众甘永彬。他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门,指着客厅墙上习总书记考察鲁甸灾区时与受灾群众的合影照片,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之情。

在鲁甸6.5级地震中,甘永彬家一家5口人和200多名乡亲一起,被整体转移到邻近的小寨镇临时集中安置。“住在帐篷里的一年多时间,党和政府源源不断地送来温暖、提供帮助,最难忘的是习总书记冒着风雪来看望大家。”甘永彬的话语里满满都是感激。

“样样靠政府不行,党和政府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我们自己也要自立自强。”甘永彬的妻子黄金凤接过话茬说道。他家新盖的房子有90余平方米,共花了10万多元,国家补助5万元、红十字会资助2万元外,自己只出了3万多元。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除了还房款外,余钱还买了一辆二手微型车,做起了果蔬生意。“生意好的时候,每天的纯收入不下300元。”黄金凤一脸的兴奋。

黄金凤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和丈夫忙着做果蔬生意。她说,“忙碌一天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着照片上习总书记慈祥的面容,就觉得要把生活过好了才对得起总书记!”

“消失的村庄”获重生

“一年多来,甘家寨这个大家庭又增加了15个新成员,其中有6个新生婴儿,9个嫁过来的新媳妇。”甘家寨村民小组长杨国荣欣喜地说,聚新人、添新丁,这是全村人最高兴的事情。

鲁甸地震时,甘家寨被巨大的滑坡体整体掩埋。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甘家寨被称为“地震中消失的村庄”。

“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没有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我们不可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杨国荣告诉记者。

新村建在骡马口社区最好的地块,94栋田园风格的别墅式小楼拔地而起。除了国家按最高标准补助5万元外,香港红十字会给每户捐赠2万元,每户人家只出资3万元至5万元,就拥有了一层半或两层半的庭院式别墅。

“现在易地迁建的村庄变大了,房子变漂亮了,人口也增加了,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靠勤劳的双手。”杨国荣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 杨峥 李秋明 黄喆春 摄 美编 肖靖 制图 记者 乐志伟 谭雅竹 蔡侯友 谢毅 沈迅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