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视觉 > 正文
云报集团探索职教扶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09-06 09:45:4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多年结对帮扶福贡县马吉乡、坚持不懈在怒江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平台,聚合各方力量,探索“政府+学校+企业+媒体”职教扶贫新模式,合力构筑全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让贫困家庭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走出大山学技能 回到家乡战贫困

昨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职教脱贫技能兴家·福贡希望行动”座谈会。记者 孙晓云 摄

又是一年开学季,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迎来了121名特殊的学生。他们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边远山区,曾因家庭贫困无力继续学业而忐忑,在福贡县相关部门及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如今他们满怀希望走进校园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而努力。

“发展职业教育将是福贡县实施教育脱贫的重要举措”“政府+学校+企业+媒体的模式,形成了齐心协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正是因为各界的善举,才让我们有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我们将珍惜机会,努力掌握新本领,向大家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昨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职教脱贫技能兴家·福贡希望行动”座谈会,各界人士与受助学子们共聚一堂,共话职教脱贫、技能兴家。

职教脱贫

努力实现技能富民 就业安民

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根本之策在教育,其中,职业教育更是将贫困人口技能提升和就业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是最直接、最现实,成本低、见效快的脱贫途径。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攻坚之时,我省于去年启动实施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两个州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均能获得免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试点政策,福贡县在最近一年共输送了633名贫困家庭学生到职业院校就读。”福贡县县长夏斯付在座谈中向大家报告了这一好消息:“600多名中职生放在全省来看不算多,但对福贡县这样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山峡谷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来说,就是600多个脱贫希望。”

省人社厅参会代表毕菁介绍,全省已遴选了27所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实施“迪庆州、怒江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全覆盖试点工作”,除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免补政策外,省财政还对入读试点学校的迪庆州、怒江州农村户籍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发放生活补助经费1200万元。

“这些帮扶政策精确覆盖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省扶贫办参会代表蒙彬表示,教育扶贫是解决素质型贫困问题的“良方”,我省应努力在适龄儿童上学、“两后生”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实施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是以超常规举措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创新实践。”省民宗委教科处副处长李伟文在座谈中说,目前,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已出台,是否能抓住机遇,逐步实现9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直过民族聚居县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将是我省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

倾情帮扶

合力构筑全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

“关注和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党报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在座谈中回顾了多年来云报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坚持不懈在怒江等地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的历程。

早在1998年,云南日报就与马吉乡结成帮扶对子,19年来,云报集团竭尽所能、倾情投入,千方百计筹资筹物,派出一批又一批挂职、驻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去年以来,云报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拿出人力、抽出精力、挤出财力,扎实开展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通过教育扶贫、项目带动、宣传帮扶、产业扶持、干部挂职等办法,实施了多项帮扶措施。希望小学、爱心桥、致富产业项目和一批批在爱心扶持下读书成才的学生,都见证着云报集团与马吉乡、与怒江人民携手共进结下的深厚情谊。

今年上半年,云报集团又通过积极协调,与福贡县、省民族中专签订协议,共办“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福贡班,以办学即办企、招生即招工、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让贫困学生学习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实现就业和创业。

做好职教扶贫不单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事,而更应是社会共同关注的一篇“大文章”。福贡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充分体现了各级部门、各挂联单位的共同努力。

“整合公办、民办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是进行职教扶贫的有效举措。”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吴爱平介绍说,去年来,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积极安排驻村扶贫队员,通过在当地贫困家庭“建档立卡”收集有培训需求的扶贫对象,并依托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组织开展汽车维修、汽车驾驶、挖机操作、装载机操作等技术技能培训,努力为福贡县培养一批技术技能人才。

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李富雄说,省政府驻京办借助地处首都的有利条件,积极动员中国扶贫基金会、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团等社会力量,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一对一”帮扶鹿马登乡贫困学生。据统计,共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442名,捐赠资金达110万元,为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云红、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耿树伦也相继围绕立足自身优势做好福贡县职教扶贫工作发言。“相信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职教脱贫技能兴家这一希望工程在怒江大峡谷开花结果。”

点燃希望

让贫困家庭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的优惠政策。在多方的爱心帮助下,我毅然结束了打工生活,来到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就读。”来自福贡县马吉乡的李文英等贫困家庭学子在座谈会上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入学后,学校组织我们参观耿家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完全颠覆了我对技能工人的固有观念,原来技能工人也可以在如此漂亮的环境里工作。”李文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现场听到李文英的感慨,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高芳会心一笑。“同学们有了目标和希望,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白费。”高芳说,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学校秉承的理念,校方针对福贡县贫困家庭学生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和工作措施,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对选择职业教育更加自信。今年,学校共招收福贡县“两后生”218名,分别就读于汽车钣金、汽车装饰与美容、数控加工等专业。

“学校将结合怒江资源优势和产业培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更好服务家乡发展。”大理技师学院副院长段润培表示,作为承担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试点任务的学校,该院将扎实做好工作,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怒江州培养更多层次的实用人才。

“此次与云报集团合作,开展‘职教脱贫技能兴家·福贡希望行动’,是针对福贡县的教育扶贫专项计划。随着计划的实施,怒江州其他地区也对此‘兴趣十足’,泸水县和贡山县目前就借鉴这一模式,与各界力量共同开展职教扶贫。”云南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鱼波说,“希望行动”为怒江州职教扶贫起好了步、开好了头,为更多怒江贫困学子点燃了希望。

大力发展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实用技能素质,对于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意义重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通过职业教育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成为了参会各方的共同目标。

“站在这里,我衷心感谢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政策,让我这个贫困家庭学子有机会走出‘大山峡谷’。”学生代表余明龙说,“从今天起,我将更加自信面对人生,我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高超的技能,为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而努力,为家乡早日脱贫而贡献力量。”

云南日报 记者 季征 瞿姝宁施铭 陈鑫龙


“两后生”余花妹 —— 重返求学之路

9月1日7时14分,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西部客运站,来自福贡县马吉乡的“两后生”余花妹顺利抵达昆明,云报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普正得早已等候在出站口迎接她。经过近13个小时的长途颠簸,余花妹脸上看起来有些倦意,但坐车前往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途中,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新奇地打量着车窗外的一切。

余花妹是福贡一中理科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以413分的成绩被云南省工商管理学院录取。当她喜悦地拿着录取通知书跑回家告诉妈妈时,妈妈却拉着余花妹的手含着泪说:“不是妈妈不想让你去读书,只是爸爸在外打工,弟弟在读高中,你高昂的学费家中无法负担……”当晚,余花妹坐在家门口,望着村子对面的大山,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余花妹同样拉起妈妈的手轻声地说:“妈妈,我不去了,以后在家里帮你干活……”之后,余花妹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着。每当看到女儿从地里回来时,妈妈总是很难过。

“填了表,就能到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无需交纳任何费用,还能享受5000元生活补贴费,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评选享受4000元的省政府奖学金……”云报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余花妹的情况后,立马带着福贡县“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计划报名申请表赶到她家中,余花妹听完后高兴地蹦了起来。当晚,余花妹和妈妈一边看着学校招生手册一边和电话那头的爸爸商量选专业的事宜。“孩子有个好地方读书,还有人管吃管喝,感觉踏实多了。”余花妹的妈妈一脸轻松。

记者 陈鑫龙

孤儿余福华 —— 踏上圆梦之旅

8月21日,天刚蒙蒙亮,同住一间宾馆的同村伙伴还在酣睡中,余福华就早早起了床。想到要远去省城昆明上学,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余福华的家在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木克基村民小组,昨天中午,村干部就通知他赶到集镇,并由乡政府统一安排食宿。

凌晨7时30分,余福华准时来到马吉乡政府大院。大院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家长、亲戚朋友和即将启程的学生。乡政府工作人员为大家发放了鸡蛋、牛奶和面包。8时10分,客车发动,望着渐行渐远熟悉的村庄,余福华紧贴着车窗玻璃的脸颊上滚出了晶莹的热泪。从马吉乡到福贡县城68公里不足两个小时的行程,一路上,余福华思绪万千……

余福华年幼时父母相继病故,无所依靠的他和大伯迪四哈一家生活在一起。去年7月,余福华在石月亮中学毕业,虽考取高中,但无钱上学。前段时间,云报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了解到他们一家的困难后,登门宣传“两后生”招生政策,鼓励他积极报名就读职业技术院校。

“招生政策这么好,这小子又爱学习。我和他大婶宁可多吃点苦也要让孩子上学!”大伯斩钉截铁的话语,让余福华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余福华告诉记者,为了让他今年先上学,因家庭经济困难和缺乏劳动力,大伯大婶决定让今年刚初中毕业的妹妹明年再报名读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全免费全覆盖政策圆了我的求学梦,我将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就业梦’实现父辈的‘脱贫梦’。”谈及未来,余福华信心满满。

记者 谢毅

马吉乡副乡长杨秀英、上帕镇副镇长王玉兰—— “两后生”的贴心人

“真的很感谢杨副乡长,没有她三番五次到我家做思想工作,我恐怕是没机会再上学了。”8月21日,即将前往昆明上学的福贡县马吉乡不腊村那马夺底村民小组“两后生”小邓生告诉记者。

小邓生父母离异,家庭贫困。今年7月,小邓生初中毕业未考取高中。村干部来他们家宣传技工院校招生政策,继母却竭力反对他到昆明读职业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吉乡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乡长杨秀英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继母终于同意小邓生到职业学校上学。

杨秀英说,马吉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资助困难学生,特别关注学生、尤其是特殊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为消除学生及家长的顾虑,乡党委政府班子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先后走访了困难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不仅送上了助学慰问金,还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战胜贫困。共为符合条件的12名“两后生”发放特困助学慰问金7000元。同时,解决学生与家长在送学生过程中的吃、住、行一切费用。

在当地,像杨秀英这样的贴心人,还有很多。上帕镇副镇长王玉兰平时在抓镇里的教育工作时就很热心,在她的积极建言下,上帕镇实现了所有在家待业青少年的家庭按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分户到人进行宣传,同时还建立了奖惩制度。今年上帕镇310个初、高中毕业生,仅有4个未继续求学。

不仅如此,王玉兰还经常和学校老师、村干部、学生及家长通电话了解学生的近况,一了解到学生有什么情绪波动,她就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截至目前,上帕镇送出去的学生中,无一人返回家里。

记者 谢毅 马楠

齐心协力推进教育扶贫

本报评论员

福贡县633名“两后生”走出大山,进入昆明、大理4所职业院校学习本领,不仅是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增强脱贫动能的有益探索,也是“政府+学校+企业+媒体”教育扶贫模式的一次新尝试。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挂联扶贫单位责任在肩、任务在手,唯有增强协同力度,看准问题,狠抓落实,方能打赢这场硬仗。

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多年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结对帮扶福贡县马吉乡,坚持不懈地在怒江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这些年陆续建成的希望小学、爱心桥,帮助村民发展起来的致富产业项目,在爱心扶持下读书成才的学生,都印证着云报集团与马吉乡、与怒江人民携手共进结下的深厚情谊。今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云报集团通过积极协调,与福贡县、省民族中专签订协议共办“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福贡班。在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民宗委、各挂联单位及4所职业院校的协同支持下,该计划目前正在顺利实施。

以教育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关键是各单位要齐心协力,完善并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教育扶贫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看到成效,确保贫困家庭学子不因政策保障不到位而退学、休学,正是教育扶贫的应有之义。福贡县“两后生”到这些院校学习本领,除了按规定享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免补政策之外,还享受“两州全覆盖”、学费减免等政策,基本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等问题;毕业之后,“两后生”拥有就业、升学等多种选择。在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信这些福贡学子在毕业后可以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是精准脱贫中最直接、最现实,成本低、见效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和重要途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各挂联单位坚定信心、携手共进,就一定能让“职教脱贫、技能兴家”这项希望工程在怒江大峡谷开花结果,谱写好教育扶贫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