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近年来,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云南农业提出了“极量创新”的举措,意在破解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努力,“极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行先试 “极量创新”成绩斐然
“极量创新”指创新极限的数量。这一云南农业首先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与实践,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云南农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要抓手。
在海拔2040米的会泽县者海镇石河村,诞生了全国玉米单产最高纪录——1132.07千克;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诞生了早熟油菜万亩方275.04千克、千亩方298.08千克、百亩方360.80千克和456.47千克的最高单产的四项全国纪录;在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诞生了大麦单产745.9千克、青稞单产608.2千克的全国最高单产纪录;在海拔2670米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则诞生了最高海拔地区水稻亩产607.4千克的世界纪录。
这些农业科技的“云南印象”,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具体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蒗县永宁乡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汉、彝、普米、壮、纳西、藏等民族聚居的高寒稻区,平均海拔2664米,年平均气温9℃,被称为水稻种植的“世界屋脊”,是世界高海拔水稻种植典型代表区。全乡4.35万亩耕地常年种植水稻,以往平均亩产217公斤。2016年,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这里创下的亩产607.4公斤的世界纪录,比当地水稻平均200多公斤的亩产高出近2倍。如果这次攻关集成创新的技术能被推广,即使按每亩增加100公斤计算,全乡可增加粮食产量405.69万公斤,按每公斤水稻5元计算,可给当地农民群众增加2028.45万元的收入。这必将极大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繁荣稳定。
创新技术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极量创新”还有利于提高我省“藏粮于技”的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藏粮于技”是当今世界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是“藏粮于技”有多大空间?能藏多少粮食?
2015年,美国创造了每亩2195千克的玉米单产世界纪录。2014年,我省玉米极量创新取得高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1132.07千克的全国最高单产纪录,是全省玉米平均单产的近3倍,但仅为美国创造的世界单产纪录的一半,也只是玉米理论产量5000千克/亩的1/5,说明“极量创新”尚还存有较大进步空间。而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单产的极量创新,必将成为我省提高粮食生产、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式。
同时,极量创新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信,提升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实力。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连续三年囊括早熟油菜最高单产四项全国纪录,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取得2000米以上高海拔玉米最高单产的全国纪录,省麦类新品种新技术协作攻关组创造了大麦单产、青稞亩产全国最高纪录。
极量创新,让云南在农业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突破,形成了一批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极大提升了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切实增强了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给云南这方宝地带来了希望。
汇聚动力 突出重点各个击破
回看近几年我省农业在“极量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强强联手、互动推进、汇聚技术攻关发展动力功不可没。
在聚集人力资源方面,我省积极整合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资源,聚集行业最优秀的人才资源,组织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6个新品种新技术协作攻关组与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的产业专家组协同合作,建立科技集成与创新团队对接机制,形成密切协作、协同攻关的良好局面。
在统筹资金方面,每年我省将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的“极量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试验示范基地所在的村建设成为科技示范村,所有农户纳入科技示范户,将开展“极量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资金、补助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资金、科技示范村建设资金、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等经费合而为一,集中财力打造“极量创新”试验区。
在发挥政府主导方面,我省每年以省农业厅的名义发布100个以上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10套以上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行政力影响和引领广大农民群众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与成果应用“两张皮”的现象。
为完成一个个“极量创新”项目,我省采取突出重点,各个击破的方略,确保技术攻关精准发力。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分析我省地理、地形、区位、土地、气候、物种、农业发展实情等基础上,结合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分步开展“极量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农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突破,形成了一批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
此外,有关部门还充分发挥行政、科研、推广等各类优势资源,集成应用现代育种、水肥、耕作、种植、管理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在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领域,充分挖掘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最高产量、最大产值、最好质量的“颜值”。通过技术实践与指导,不断创造一段时间一定区域内的最大产量或者最高产量,实现同等面积或相同成本下的产值最大化,破解农业发展困境,增大农业发展空间;并通过“极量创新”,探索发现适宜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让试验示范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人民共享科技新成果。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极量创新”这步先手棋。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扣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断拓展“极量创新”的新平台;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不断开辟“极量创新”的新天地;紧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和核心,不断丰富“极量创新”的新内涵;紧扣农业发展新动能新动力的培育和壮大,不断激发“极量创新”的新活力。
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