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 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
      发布时间:2017-03-01 11:39:2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大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苏宇箫 王大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确定为我省跨越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把“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目标之一,强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

2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在昆明联合召开“学习贯彻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理论研讨会,邀请我省有关高校、社会科学、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校的专家学者,就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高校要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树立生态价值观,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高原湖泊治理与区域生态化发展”“弘扬优良的民族生态文化”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增强思想行动自觉

为保护环境担责任

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任务,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区,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交流发言中,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讲师冯显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丰富、深刻,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而且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路径,对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有许多启示:一是坚持理念先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树立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理念,把云南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思想运用起来,从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等多措并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的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结合云南产业发展实际,要将发展绿色产业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三是加强科技支撑,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要科学有效地运用跨境热带雨林生态修复、跨境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沿边生态走廊建设、天然林保护、高原湖泊污染防治等技术支撑,维护西南生态屏障安全。四是坚持制度护航,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调控手段,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云南民族众多,生态文化极为丰富,各民族的生态传统及其文化在各区域的环境保护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政策及实践中,民族生态传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少数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并没有被发掘及利用起来,使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与其他区域等同或类似,特色尚不十分明显,优势不突出。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昌山建议对云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很多内涵及其实践措施,加强研究探索与实践运用,形成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让云南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具体实践创造典型经验。一要重视民族生态知识,挖掘民族生态观念,融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二要尊重和敬畏自然的民族传统行为文化,在保留其优良的传统及文化精华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及行为。三要妥当地发掘及运用民族农耕传统及生态农作技术,探索一条适合云南并可以推广的绿色农业建设与发展之路。四要支持和推广各民族关于保护生态及环境的优良环保理念,在云南生态文明法律及制度建设中,吸取民族生态法规的内容并加以改造及妥善运用。

“高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先行者、榜样引领者和辐射带动者。”昆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世波提出,高校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建成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为美丽云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才,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以实施生态教育、完善生态学科、推动生态科技进步和建设生态型校园为基本内容,拓展大学教育的内涵及功能,实现高校发展理念生态化、发展方式生态化、发展实践生态化,更加注重整体性、系统性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和谐发展,整体构建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学科、生态型创新体系以及生态型校园,使高校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核心区和先导区。

加大治理保护力度

为生态保护划红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指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明确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强化空间“一张图”管控,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吴学灿提交研讨会的书面发言,阐释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意义,介绍了云南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的概况,对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前后云南省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于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的提升和优化效应,提出要真正发挥生态保护红线的作用,就要切实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图”和刚性约束。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在下一步的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当中,应该进行详细的生态调查,分析重要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生态过程和活动,进一步优化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区域生态安全维护能力;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应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省级层面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从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出发,重点关注区域内部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域。

“物种保护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文忠认为,实现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二是以珍稀濒危物种为对象的物种保护行动。加强物种保护,既能促进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生物资源基础。极小种群植物的拯救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种质保存、种苗繁育、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和种群恢复与重建等方法措施,还需要工程措施和科技研发的紧密结合。目前,云南省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科技研发已走在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应该对极小种群植物的种群加强调查和研究,促进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我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贡献。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的流域面积虽然只占全省面积的2%,但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省的1/3以上,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段昌群说,如何处理好湖泊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云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三个定位”、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问题。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解决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在认识上,一要跳出水体治理水污染,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对湖泊水资源的再生性维持能力尤为重要;二要跳出湖泊解决湖泊问题,降低城市和城镇及其发展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污染负荷;三要跳出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优化流域生态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至为关键。在治理方式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湖泊保护治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源头查问题,从根子上抓治理。第一,要减压发展,全面降低对湖泊的生态环境负荷。第二,要优化发展,充分考虑水环境敏感性和环境容量,重新划定生态红线,所有产业和布局应离湖建设。第三,要清洁发展。比如对于滇池流域内的昆明市,应从区域水环境容量和省会城市的功能需要,打造和提升城市功能,寻找发展新动力。第四,要跨越发展,调整与高原湖泊治理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抓好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全力推进湖泊水环境治理工作。

以绿色理念为引领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推动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抓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中国近代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云南是中国省一级政府首先实施绿色经济的实践者。”在交流发言中,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侯明明提出,绿色发展是多赢的,需要政府职能不可缺位,更不能错位。“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观”基础上的。绿色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机制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乘着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东风,树立生态价值观,让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云南将迎来绚丽的春天。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发展阶段,也是农村建设从过去以硬件建设为主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的一次重大转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郑晓云认为,美丽乡村应当依托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延续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改进居住环境中融入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和发展理念去加以建设,达到美化、特色化、环境优良化、舒适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以及环境友好化。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山水环境,注重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使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留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美景;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建设的规划,将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极大地提升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度。

通过交流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及特色还不很突出、示范性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以及科学研究还缺乏重大突破,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取得有深度、有分量的成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早日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