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7-12-07 11:09:5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记者 沈艳

11月28日,云南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理论研讨会之二,由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西南林业大学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本次学习研讨聚焦加快建设美丽中国,9名专家学者立足云南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实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特色小镇等方面实践,就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美丽云南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进行交流研讨。

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与会者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张建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如何认识美丽中国,指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及实施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方位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升华的必然结果。美丽中国建设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的实践要求,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在统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定,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美丽中国”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时代表达。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松指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必然取向,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是党和国家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推进方式。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必然体现,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认识逐步深化而达到的文明自觉,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凸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美丽中国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战略选择,把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熔铸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中,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基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生态自觉而作出的正确抉择和战略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大国作为和责任担当的主动行动。

必须基于新判断来完善绿色发展新理念认识体系。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罗明灿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新判断,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建立和完善对于绿色发展新理念的认识体系,正确认识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要求,而且是政治要求,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顺应民意,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完善绿色发展新理念的生态建设体系,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要加强新时代下绿色发展新理念与生态建设体系的理论研究,着力新时代下绿色发展新理念的践行,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云南亮丽的名片和宝贵的财富,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与会者强调,云南省要以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关键,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大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流经云南或源于云南的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坚持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寻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云南如何立足生态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欧黎明交流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云南自然资源丰厚,生物多样性资源富集,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源头性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制约作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云南一直被“富饶的贫困”所困扰,经济发展与资源有效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牢牢抓住发展节能绿色环保、清洁能源产业这个绿色经济的“牛鼻子”,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低碳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数字创意、航空等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培育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方法方能促进云南跨越式发展。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马军指出,云南要立足实际,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能够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要利用好云南优良的生态环境的福利和财富,守护好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要地,发展好云南生物战略基因资源技术产业,保障好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在路径选择上,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优先发展“绿水青山”的产业,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实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教授王昌命结合高校实际,谈了美丽云南建设中林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指出林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应不忘“扎根林业”初心,牢记“绿染大地”使命,谱写美丽云南、森林云南新篇章。着力在林业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启新征程,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适应林业产业升级的专业学科,营造良好人才培养氛围。提升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林工、林文、林法、林管”有机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突破林业关键科学技术瓶颈,深耕大地,对接需求,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加快扶贫富民实用技术集成转化和技术服务,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推动林区林农实现产业脱贫。

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也意味着新责任。专家学者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最佳路径选择。

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区域,乡村旅游则是主要驱动力。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指出,美丽中国是乡村重塑与再造的应有之义,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活化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物质文明的富裕家园、精神文明的文化家园和整体关系的和谐家园。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是美丽中国建设主要经济活力、重要产业基础。同时,乡村旅游的多元需求赋予美丽中国新价值,弥合乡土与城市。乡村旅游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选择,要以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化“三产”“五生”建设的关键底蕴,通过乡村环境展现“人”的生存世界,重塑美丽中国乡村持续生命力,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乡民幸福生活的双重需求。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昆明学院教授、《旅游研究》主编窦志萍指出,云南发展乡村旅游,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乡村建设景村一体化、乡村文化挖掘个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产品设计市场化、商品设计乡土精品化、管理服务人本化、综合发展产业化和宣传教育居民化。要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改变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着力乡村全景化建设、全要素配套、全服务提升、全方位营销、全社会参与、全管理覆盖和全环境营造。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及建设必须牢记并守住乡村旅游之魂,规避城市社区式的乡村建设,规避城镇化、公园化的开发,规避大规模、大范围的动土,规避人造景观及雕塑的泛滥。要讲好乡村资源故事、民俗故事、生活故事、文化故事和发展故事,实现乡村游好吃、乡村游好玩、乡村游好购、乡村游好住、乡村游好学的目标。要以品德之心,品位之味,品质之标,做品牌文章理念,解决让游客想来、让游客留下来、让游客再来的问题,做好形态、业态、文态、生态文章。

特色小镇是美丽云南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所副研究员张文韬指出,建设美丽云南要以特色小镇创建为契机,发挥特色小镇的先头示范作用,将愿景落实为行动指南。要体现特色小镇“云南性”,把旅游小镇作为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的亮点,把农业小镇作为产业小镇的重点,让少数民族风情满溢,把小镇创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打造特色小镇脱贫致富样板。要体现小镇发展“前沿性”,实现创建规划先行,确保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执行,以双规划保证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性和可持续性。要体现小镇引领“示范性”,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