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云芬)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对克拉莎属的果实化石进行研究,揭示在中中新世时,哀牢山南麓是湿地景观。
植物化石不仅反映植物在地质时期的分布和迁移,而且有助于理解化石产地的历史环境。哀牢山山脉分布有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山顶苔藓矮林带,但化石显示中中新世其植被景观和环境与现在的截然不同。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镇沅县三章田乡中中新世地层中发现克拉莎属的果实化石,与化石种和现代种的果实对比后,将其命名为镇沅克拉莎。该种果实矩圆形或倒卵圆形,果皮具3条纵沟,内果皮基部具3突起。克拉莎属多年生草本,果实为小坚果,长圆形或倒卵形,生长于湿地环境。镇沅克拉莎的发现表明中中新世时哀牢山南麓是湿地景观。克拉莎属化石记录揭示该属植物在中中新世时或之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至我国西南地区。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后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