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保护好这片碧水蓝天
      发布时间:2017-01-17 11:58:4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罗蓉婵 左超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里,云南蓝、云南绿、云南彩云、云南空气不断刷屏。
    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发了一条配有蓝天雪山的图片并附文:“到丽江躲霾去了。”被大面积吐槽“拉仇恨”。云南的小伙伴淡淡一笑,这就是幸福最单纯的样子。
    当云南人骄傲于自然的馈赠、资源的禀赋时,我们头上仍然时刻高悬着一把利剑——保护生态环境,就像保护我们及后代的生命一样,永无止境。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原野沃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步伐,一直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保护环境绝不松劲
    云南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我省一直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强化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云南“等不起”、“慢不得”,更“坐不住”。
    段昌群委员直言,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经验,但切不可掉以轻心。把高原湖泊比作人体的话,可以说她已经从“救命”阶段进入到“养病”和“增强体质”的阶段。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阶段是恢复高原湖泊“体魄”的关键时期,治理一定不能松懈,更要把重心从单纯的水体治理向水体、陆地系统治理转变,让湖泊及周边整体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恢复湖泊的生态健康。
    “云南的青山绿水给外界的印象是生态很好。但其实,我们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缪军代表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对一些认识误区表示了担忧。他说,平时坐车看到我省公路两旁的很多陡坡山地都在种地,一些地方的生态十分脆弱,我们要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力度。
    兰骏委员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环境质量、环境改善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森林云南建设等系列行动,全省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草、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都有了明显成效。“云南颜值高、基础好,但短板不容忽视。”兰骏进一步说到,“十三五”期间,云南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和即将出台的“土十条”,抓好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打造生态品牌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推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协调共赢,树立云南生态品牌,提供云南生态产品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缪军代表认为,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要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在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的同时,更要把云南的生态做成一个品牌。
    “云南最重要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段昌群委员提出,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非常重要。如何把生态资源、生态资产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资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促生点,云南应当深入挖掘和探讨。
    目前,生态产品是一种相对稀缺的产品,它通常附加在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旅游产品上,这些传统产品可以作为生态产品叠加的载体。一方面推动云南传统产业升级赋予相应的生态附加值,另一方面,打造生态名片使之成为云南产品的重要名片,增加云南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旅游产业可以作为生态产品的突破口。目前到云南旅游的人很多,但旅游的品质还不高,消费能力还不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旅游基地,进行提升改造,附以生态内涵和生态价值,把旅游产品、产业进行提升,让来到云南的游客能够享受到高端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绿色化、生态化提升,进而实现云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张乃明委员还建议,云南应当着力谋篇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生态经济成为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关喜如意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