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7-01-20 11:14:3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文峰
    市因人而兴、城因人而建,生机勃勃的城镇予人无限可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城镇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
    城镇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如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继续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共鸣。无论是提案建议,还是现场讨论,围绕这一话题,大家积极贡献智慧、献策建言。
    提升“温度”
    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格茸拉姆委员,是一位来自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教师。怎样吸引优秀的教育、医疗人才扎根边疆民族地区,一直是她念兹在兹的事。在她眼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教育、文化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硬件日趋完善,但补齐“软件”,配备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好比一个医院好不容易配备了一台高端医疗设备,但如果没有能熟练操作的医生,那这台设备也无法服务好患者。”生动的类比背后,饱含着格茸拉姆对优质公共资源持续向基层倾斜的热切期盼。她建议,从政府层面继续加大对边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有能力、有意愿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创造一个宽松优良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能服务。
    来自医卫界别的杨建军委员进一步建议,重视人的城镇化的实际推进,除了关注经济领域产业体系的演进外,对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医疗、文教等现阶段的短板性领域也要高度重视,各地应结合各自的区域特点采取不同力度的倾斜政策,并将各项改进措施尽量制度化。
    “要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引擎,坚持以人为本。”陆积峰代表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用改革提升“城市温度”,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方面,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补齐短板
    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更加注重补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代表委员的期许,而且有集体提案的意见和建议作支撑。
    民进云南省委提交了《关于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集体提案。提案指出,云南的一些州市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公共服务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提案建议,要及时了解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多样性需求,尤其要关注落后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公共需求表达,通过建立通畅的需求表达、反馈机制,将自上而下的调查与自下而上的主动传递结合起来,确保及时有效地获取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作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供给安排。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
    “五华区目前已有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几乎占该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许萍森委员表示,如何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各地都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他建议,当前我省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不足,农村人口流向集中于省会及地级市城市,可以通过加快中小城市户籍改革来调节人口流速、流向,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城镇新老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帮助农民工实现“城市梦”,让新市民“定心定根”。
    更重“里子”
    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市发展质量日益提高,也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新变化、新挑战。
    屏边县地处红河州东南部,是全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小小的山城,枕着青山、抱着小河,再配上以“简约苗式”风格为主基调的苗族风貌街区,新苗城正绽放出集民族风情与城市魅力于一体的风采。其亮点在于,在旧城风貌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同步推进城乡环境提升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李雄文代表认为,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重“面子”更重“里子”,要通过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建设宜居宜游的幸福家园。
    当下,保护“文化”,留住“乡愁”不只是呼声,更是行动。各地无论是城市改造,还是发展小城镇,都坚持规划先行,自觉保留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守住人们熟悉的自然风貌,呵护那份弥足珍贵的“乡愁”。
    陆积峰代表认为,要突出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有机结合,做到现代中有传承、规范中有灵动。他建议,应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独特优势,把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未来建筑设计、景观打造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建筑的挖掘、保护、修复和利用力度,着力培育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征明显,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体系。
 

责任编辑:关喜如意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