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昆明市西山区老小区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7-03-16 11:00:5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西山区棕树营北区是昆明市最早建盖的开放式小区,目前居住着5300多住户约1.5万人,以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居多。由于当年建设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小区提前进入老旧小区甚至危旧小区的行列,群众常常为公共设施不到位,小区环境脏乱差,排水管网老化,物业管理不健全等问题而烦恼,改善小区生活环境,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民生问题。

为了让小区群众安居乐业,该小区通过“微改造”,在服务功能、交通整治、环境提升上做文章、下猛药、出重拳,老小区“脏乱差”得到改善,社区居民居住满意度得到提升。

老旧小区该走向何方

“每天下班,赶紧开车回家找停车位是最重要的事。”小区住户黄信说,但就算紧赶慢赶,很多时候回到小区里,不仅道路两边,就连人行道、绿化带等地也停上了车辆,根本没有车位。双向车道变成了单向道,“一旦堵起来,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于以前的路况,黄信不停地抱怨。

棕树营北区面积为0.4平方千米,内有住房170多幢,近400个单元,小区内还有学校、幼儿园、机关单位、商贸等,居住人群比较复杂。“快30年了,一些老住户搬走了,现在住户流动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没人管理,环境卫生越来越差。”住户李大爷反映,花台破损没人管,单元门坏了没人修,垃圾多了没人收,下水道堵塞淹水没人清理,种种问题让老住户们感到很难受。

为改变小区的居住环境,很多住户希望引进物业公司来管理。 “我们曾多次去和物管公司谈,但对方一听说是棕树营小区就直摇头,认为难管理,谁都不愿意进驻。”棕树营北区居委会主任宋成仙说,棕树营北区的管理问题,也让社区工作人员非常头疼。

采访中,一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棕树营北区人口多,流动性大,业主观念和意识不强,物业管理投入成本大,不但收益少,物管费还难收,所以大家不愿接手。记者走访发现,西山区棕树营北区的基建、安全、环境、停车等问题已成为社区、街道的一块“心病”,也成为影响社区群众安居乐业的一大“痛点”。

“老旧小区日益突出的问题,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小区综合整治是我们当前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丛静说,当务之急是从群众安全出发,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对老旧小区进行宜居改造。

微改造效果怎么样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改什么?怎么改?改后如何管?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丛静介绍,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入户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等方式,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最终把微改造定位于服务功能、交通整治、环境提升三个大项上,下猛药、出重拳,做到立竿见影,迅速见效。

棕树营街道纪工委书记宋福伟说:“在微改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考核问责,严格落实通报制度,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和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微改造各项工作高效率推进、快节奏落实,花最少的钱,起到最大的效果”。

40天,棕树营北区全面完成微改造。

3月9日,记者来到小区,只见巷道四通八达,路面楼院干净整洁,花台绿地焕然一新,车辆停放规范有序。活动场所丰富多样,红色走廊、廉政长廊令人耳目一新、氛围浓厚。据悉,该小区还改造了污水管道1100余米及131座检查井,下水道清淤430余米,可有效防止水管网堵塞、下水道跑、冒、漏,雨污混流的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棕树营北区还在昆明市首开先河,在不影响交通的区域划出了近300个免费车位,“如果经费允许,还将划出更多免费停车位供群众使用。”

无物管小区怎么管

为实现综合整治向经常性管理、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建立健全依法、科学、规范的老旧小区管理长效机制,棕树营街道探索出了“3+3+N”管理模式,创新推行老旧小区在无物业管理的情况下,由社区牵头,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行机制。据介绍,本着居民事情自己管、自己议、自己办的原则,以相对独立的庭院为单位,引导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由3至5名成员组成的庭院管理小组,负责整个庭院的环境卫生、服务联络、矛盾化解、治安保卫等工作,解决老旧小区无物业带来的“脏乱差”难题。

据了解,社区还重点建设五分钟便利生活圈,制作《社区为民服务大黄页》,涵盖社区服务站办理事项、居民办理相关事宜流程、社区安全、社区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社区餐饮、购物、娱乐、周边200米范围的学校、医院、综合市场、派出所、城管中队、银行、快递、公厕等,形成五分钟便利生活圈示意图。

不仅如此,棕树营街道组织公安、城管,发动志愿者、网格员、楼栋长等多支队伍,组成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力量,开展社区内的治安防范、绿化保洁、维护维修等工作,做到治安防范有人护、纠纷调解有人管、绿化保洁有人做、房屋设施有人修。同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分析问题、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采访中,住户普遍反映,“小区真的变美了。”丛静表示,微改造成效虽明显,但仍需小区住户的配合与支持。

记者 张帆

责任编辑:自然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