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交出了一份跨越发展答卷。
“红河州始终秉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红河州常务副州长李石松介绍,红河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出经济社会发展“组合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快”节奏、“好”态势。
截至2016年底,全州经济总量在全省16个州市和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均居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均居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两项指标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均居第1位。
重基础 “五网”建设快马加鞭
“破除瓶颈制约,夯实发展基础,红河州先后启动了综合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和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五年大会战。”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刀剑介绍,红河州紧紧围绕“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州府通高铁”的目标,持续在全州掀起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
5年来,“五网”建设硕果累累。公路建设围绕“二纵三横一边六联”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建成石林至锁龙寺、锁龙寺至蒙自、石屏至红龙厂、蒙自绕城羊街至鸡街段等高速,高速公路里程达557公里,实现州府通所有县市3小时交通圈。扎实推进了红河蒙自机场、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和一批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建成泛亚铁路东线,实现电气化铁路零的突破,特别是2016年伴随着云桂铁路的投入运营,红河与全省一起迈入高铁时代,全州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达317公里。所有乡镇实现100%通畅、所有行政村实现100%通达。以综合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了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在建设实践中,红河州勇于探索创新,紧紧抓住国家和云南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政策窗口期、加快交通建设的黄金期和大力推行PPP建设的融资环境宽松期,实行“政府投、银行贷、社会融”联动,破解投融资难题,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相继以PPP模式引入山东高速、云南建投、中国电建、云南省公投等大企业建设州内的13条高速公路,红河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加速期。
兴旅游 红河品牌越擦越亮
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这一张张独具魅力的旅游名片镶嵌在红河大地上,令人心驰神往。
“红河州正持续推动旅游全域发展,擦亮红河‘三千四百年’7张靓丽的旅游文化名片,努力将红河打造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红河州旅发委主任张艳梅介绍,以7张旅游文化名片为代表的厚重、富集、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旅游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红河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双遗产”头衔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拥有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848公里的边境线,拥有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年来,红河州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实施旅游强州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红河旅游“五区一带”发展布局,突出“整体谋划、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全域发展”,以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全力推动红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内涵。5年来,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9.2%,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2.05%,全州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2.05%,比全省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出7.05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17%,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协调发展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强工业 奔腾红河的新引擎
红河州作为我省近代工业的摇篮,现代工业发展历史已近百年。
“红河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稳增长重大决策部署,统一‘工业强州’战略思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红河州工信委主任李光昊介绍,5年来,红河工业实现了“三大转变”,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向注重轻工业转变;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耗能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截至2016年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户,年产值超过亿元的101户;其中,2户企业产值超100亿元,产值在50亿—100亿元的2户,产值超10亿元的15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317.7亿元,到2016年实现552.7亿元,年均增长17%,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全州非电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5年累计完成投资1399亿元,年均增长22.4%。
按照“再兴一批产业、再创一批品牌、再造一批流程、再优一批服务,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河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企业、项目”为抓手,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突破,深入实施“红河制造2025”,深化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加速推动红河经济转型升级,强力支撑红河跨越新发展。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红河州各族儿女一定能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创造出新的发展业绩,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博达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