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回首5年,在一项项指标、一个个数据的悄然变化中,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渐由期盼变成现实,老百姓的获得感绽放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
图为10月20日,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滇池开赛,聚集了世界的目光,让各国选手都感受到浓浓的云南民族风。云报全媒体记者李秋明 周灿 摄
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目标、掷地有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一承诺、这一愿景,让云岭各族干部群众对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充满期待。
社会保障:覆盖全民 群众无忧
18日早晨,长期血压偏高的退休老人周蓉英乘坐昆明公交车前往医院诊疗慢性病,公交车上,她通过移动电视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直播。“习总书记报告中说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生活在祥云县下庄镇的村民伍绍恒观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直播后兴奋地说:“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意味将来农村人和镇市人一样共享新成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省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至2016年末,全省基本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累计参保达3461.89万人次,受益人次达688.22万,其中享受养老金待遇人数净增加140.47万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听了报告,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18日上午,省人社厅城乡居民医保处高志学处长一边收看十九大开幕会直播,一边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他说: “作为人社工作干部,我们将以十九大报告为引领,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当听到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后,我十分激动,热烈鼓掌。”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洪说,随着我省房地产租赁市场供给加大,进城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大为改善。
就业收入:拓展空间丰富渠道
走进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永安村委会打竹村,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在这个小山村落地生根。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彝族村,短短几年间就发生了大变化,秘诀就在于就业增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开展就业培训20余期21949人次,积极帮助掌握了一技之长的群众对口找企业。”巍山县就业局局长高旋娅对十九大提出的“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充满信心。“今后我县将进一步全力推进就业富民战略,在劳动力转移输出上下工夫,实现劳务创收利益最大化,创建劳务经济富民模式。”
昆明市官渡区吴井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帆表示,今年以来,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招聘会,为各社区失业人员提供有效岗位4211人,以多种有效途径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我们将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引,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把就业服务工作做精做准,做活做灵,努力为街道群众就好业、增收好办实事、解难事。”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目标,全力做好我省就业工作,到2020年,我省将城镇新增就业2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500万人次,帮助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
健康扶贫让百姓就近“看病”就医 通讯员 张树禄 摄
健康云南: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10月19日,在昆明市福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做完体检的钟秀珠激动地说,党和国家既关注老百姓生活,还特别注重大家的健康,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让我们很激动、很期盼。虽然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相信好日子会更有奔头。
西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龙晶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全民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从“能看病”到“看好病”再到“不得病”,人们的需求也从治病转变为提早预防,这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继营等专家学者表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医改不断向深水区推进,医改红利不断释放,健康中国战略将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十九大报告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我们做好卫生计生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卫计委主任李玛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民生关切着手,不仅开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处方”,还开出了改善医疗健康服务的“小处方”。一个更加可期的健康云南,将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广、更公平的健康福祉。
打通群众办事快车道
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共治共享
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缺乏;打工子弟多,渴望课外活动;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社会治理管乎千家万户,广大群众充满期待。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兰书记及同事在收看十九大开幕会后,如数家珍:十九大报告中有5个地方提到了社会组织,充分释放了国家下一步会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积极信号。兰书记表示,将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进一步完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定制化的服务。
云南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认为,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需要我们在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创新,让社会不同的群体参与共同治理,共同分享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成就,实现美好的生活需要。
马斌作为省民政厅派驻沧源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十九大报告令他倍感振奋,特别是社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他感同身受。他表示要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三社联动”模式,使边疆少数民族村寨的“三留守”人员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帮扶。
搭上脱贫“快车”
脱贫攻坚: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我们对下一步的脱贫出列更加充满信心,一定要通过努力尽快实现脱贫。”陆良县龙海乡大新村建档立卡户黄忠德深有感触地说。
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汝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扶贫大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破解广大干部群众“看山难、看水愁”的畏难情绪,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推动我省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教育扶贫拔穷根 李树芬摄
教育事业:公平优质值得期待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振奋人心的目标,我省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对此充满期待。
家住禄劝县汤郎乡的陈勇福家是建档立卡户,因为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的陈勇福正坐在禄劝一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备战中考,最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禄劝县第一中学校长刘正德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对我们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动力。”
省教育厅机关干部们一致认为,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十分明确,我省要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实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老百姓多年期盼的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逐步变成现实。
“我非常关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索昕煜说,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应用与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培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统筹 朱绍云
云报全媒体 记者 李海球 赵元刚 张馨云 曾滨 王怡文
【声音】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张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描述已经不再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要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影响全局的问题。
云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维: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我们文化企业的党员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和振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整合资源、全面聚合发展,深入推进集团“二次创业”,擦亮滇版图书品牌,全力服务云南教育事业,努力把云南出版做大做强做优,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文件和学习辅导材料的征订、印刷、发行工作。
云南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师向远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云南而言,依托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要努力破解工业发展短板,面向全球引入高精尖龙头企业,同时做强做大重点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创业创新的平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新载体,在乡村振兴上取得突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博士霍强:乡村振兴战略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路径,增强了发展信心,对全省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意味着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培育和完善,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民将获得更多的致富途径,农村基层治理将呈现更加良好的风貌。
记者 李成生 沈艳 杨抒燕 朱丹 李承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