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绿色发展看普洱】系列报道之四:绿色生活 绽放微笑
      发布时间:2017-11-05 17:09:5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记者 沈浩 王永刚 杨抒燕

云南网讯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普洱旅游度假,问起原由,回答说:“因为这里有大自然原本的样子。”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之际,一不小心便走进了森林,陷入那山间的绿色涟漪。

绿色,是普洱人生活里永恒的主题。普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不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使普洱成为康体养生的梵天净土;这里人与人和和美美,普洱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传统历久弥新,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平安普洱”建设持续推进,今年上半年普洱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执法满意度双双排名全省第1位。

“普洱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很多人向往普洱的生活,还因为那一片茶叶承载的生态信仰,是融入生命里对绿色家园的守望,让人们有回归自然获得内心宁静的享受。

生态家园成就“养在普洱”

“在普洱,我一直在和朋友讨论关于纯净的生活。”在今年9月普洱市举办“绿色旅游·康体养生”主题会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兼美洲部主任卡洛斯(Carlos Vogeler)对普洱赞誉有加:普洱致力于环境保护,发展新型的旅游,实现了包容性的增长,借此消除贫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正的纯净生活。

以绿色为底色的纯净生活,是普洱市多年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果,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和区域划分,划定生态红线,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以及水生态文明试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湿地修复等生态保护工程,普洱一直在呵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如今,这些生态成果让普洱成了养生宝地。生态资源逐步释放为生态福利,在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双推进”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走在普洱的街道上,其绿色和整洁让人印象深刻。市内几十条街道的绿化,以丰富多样的本地木本植物为主,将道路装点得各具特色。而在山区农村,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文化村落。

为让普洱更加宜居,普洱市制定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按照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农村“七改三清”的总要求,将人居环境提升与文明城市、园林县城、生态城市创建和脱贫攻坚等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宜居地。建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6个、市级生态村646个,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生态优美、人居环境改善,普洱市顺势提出“养在普洱”理念,发展大健康产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在普洱买房,把家安在普洱。

带头推动“健康中国”“健康云南”战略落地生根,普洱义不容辞。普洱将通过大力发展以高原特色健康食品、生物医药、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大健康产业,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亚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康体医疗服务中心。

生态文明浸润团结和谐

普洱绿色发展经验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示范,它为每位个体的发展留出了广阔空间,让人与人之间、不同族群间实现和谐共处。

在普洱生活,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我家没粮就去‘赛嗨’家拿点,‘赛嗨’有事我们全家都去帮忙。”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一组傣族村民岩晃共有11家“宾弄赛嗨”,有拉祜族,也有其他民族,没有任何血亲关系却比普通亲戚都更亲近。岩晃笑着说:“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宾弄赛嗨”系孟连傣语,意为亲戚和朋友,生活在孟连的各族群众,针对播种收获季节的差异,形成各族群众团结互助传统沿袭至今。普洱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保存了最好的生态环境。矗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更被传为佳话,民族团结传统延续至今,不断发扬光大。

在普洱生活,文明风景温暖你我。一到普洱机场,就能看到志愿者在热心帮助过往旅客,其中还有满头银发的阿婆,她们是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巾帼志愿服务总队的“五朵金花”。助力创文,总队长李文莉带领来自各行各业的100多个姐妹,驻扎机场发放文明旅游宣传册、引导旅客办理登机牌、搀扶老人、帮着旅客提箱子等,成了普洱一道靓丽风景。

今年开展的冲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各个单位都派出了志愿者,深入开展社区帮扶、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1000余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有礼深入人心。不仅涌现“车主礼让斑马线,小学生鞠躬致谢”的文明新风,还发起“烟头不落地,茶城更美丽”“垃圾革命”等主题活动,创文以来,普洱市环境卫生更整洁、街道小巷更通畅、交通出行更安全、居民小区更宜居、城市管理更精细、社会风尚更文明。老挝、越南、缅甸3国相邻省区纷纷到普洱取“文明经”。

在普洱生活,群众有安全感。抓重点破难题,专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平安普洱”建设工作经验在中央综治办会议上进行交流。同时,持续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建依法治市新格局,市级行政单位、县(区)政府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百姓之事无小事,从每个关心、每个细节抓起,抓基础性、源头性问题才是真正让群众满意的关键。”在普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军看来,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任务,更要强化责任担当,“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

绿色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普洱景迈山,种茶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景迈山古茶园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普洱正致力推动古茶园“申遗”工作。

景迈山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典雅,与这里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各族人民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徜徉生机盎然的古茶园里,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能感受到当地群众对绿色家园的生死守望。

普洱,不仅是茶,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这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的信仰,是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家园的坚守。在普洱,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养性、以茶兴业成为普洱人健康生活的常态,茶已经深深融入到血脉和生命,承载着人们不变的生态信仰。

从“春吃百花、夏吃百菌、秋吃百果、冬吃百根”,到如今喝普洱茶养生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绿色生活方式在普洱蔚然成风。全市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建成主城区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引进一批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推行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活动,全市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5所、绿色社区7家。

普洱人对自然生态的原始信仰,对绿色生活的执着追求,“普洱”二字已成为绿色生活的代名词,如今,普洱市大力弘扬“普洱”品牌,用好“普洱”无形资产价值,从久负盛名的普洱茶,到声名鹊起的咖啡豆,普洱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有机产品等远销海外,还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成功创3个国家4A级景区,普洱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我们最看重普洱的生态环境。如果一个地方空气污染了,水污染了,土壤污染了,谁还愿意来啊。现在,这样的净土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气候条件又这么好,普洱,不可多得。”云南湄公河集团经过20多年发展,最后选择扎根普洱这个生命的港湾,总经理鲍建斌说,正是看好普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和绿色发展前景。

短评

绿水青山释放福利

景迈山是普洱百岁老人最多的地方,那里的村民每天接触的一切都源自生态绿色的大自然之中。

健康、长寿即是福,像这样的生态福利,理应让自然环境守护者得到的更多。

不可或缺的是经济福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着良好生态不应该受穷,这也是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初衷。

宜居环境,产业兴旺,生活改善,更多就业机会以及生态补偿、生态扶贫、野生动物肇事赔偿等政策福利,让生活在普洱的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保护生态环境并不吃亏”,生态理念日益在日常生活中扎根,绿色发展的路子才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杨春萍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