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云南农科成果 植根云南辐射周边
      发布时间:2017-01-16 11:02:5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等平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陆稻、马铃薯、秋大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一批科技成果走出国门,在周边国家试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由省农科院于2008年倡导并成立,成员国有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和缅甸,下设陆稻、大豆、植保、甘蔗、马铃薯和农业经济6个工作组。目前通过该平台六国交换、试验品种264个,示范适宜品种34个,示范面积近6500公顷,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户3156人次。2013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是省农科院倡导成立的我国与南亚国家农业科技合作领域内的首个多边合作机制与平台,成员国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下设植保、麦类和甘蔗3个工作组。自2014年成立以来,科技部批准省农科院18个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岗位,并成功获得农业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目前,陆稻工作组研发的陆稻新品种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平均增产达到31.1%,在尼泊尔的亩产达到5吨/公顷,远超当地陆稻种植水平,选育的“陆引46”等品种即将在越南、缅甸审定推广,并总结出解决山区粮食安全的“云南模式”,在解析水陆稻陆生适应性差异遗传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以各国优良水稻品种为背景的陆稻新品种理论与技术不仅获得外方高度赞誉,更成为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开始在周边国家得到应用。植保工作组草害、虫害、病害研究团队对入侵杂草、迁飞害虫、稻瘟病等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获得省发明二等奖。该工作组还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等达成在云南省农科院建立“中国—南亚东南亚植物保护创新实验室”协议。马铃薯工作组在越南推广种植省农科院马铃薯品种20多万亩,平均增产10.5%。此外,省农科院选育的秋大豆品种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亩产达到2.7吨/公顷,平均增产11.1%,柬埔寨、缅甸即将审定推广该院选育的大豆品种。该院选育的甘蔗品种在缅甸也有一定的增产增糖潜力。

责任编辑:关喜如意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