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19 15:12:1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省政协召开“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情况”专题协商会——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核心阅读

4月14日,201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产业创新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6月5日,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情况”专题协商会,邀请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直有关部门同志,就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大基层农科人才培养力度等内容开展深入协商讨论。

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

为筹备好“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情况”专题协商会,今年4月初,省政协副主席罗黎辉率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九三学社云南省委联合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前往天津、河南和我省的玉溪、楚雄、曲靖、腾冲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先进经验,摸清全省实情。代表调研组发言的省政协常委李学林指出,在云南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抓住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机遇,全面贯彻支农惠农政策,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着力构建开放型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新的动力和动能,尤为重要和迫切。

交流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的观点,成为与会者一致的共识。许多委员提出,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李树洁委员结合调研情况指出,目前我省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制度规章方面依然很不完善,程序繁琐、手续复杂,大批科研人员被束缚于大量的材料撰写中解放不出来。建议“政府遵循市场供求、价值、竞争的规律,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营造更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生态环境。”

针对“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只占全省比重的13%,大规模、高品质、深加工的企业较少”的情况,省政协常委王云月说,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但同时也带来“是否可持续”的隐忧。“政府通过各种优惠、补贴和资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必要的,但长远来看,必须依靠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形成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姜雪梅委员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就要做体制机制改革的推动者,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起推动产业的新发展。

加强成果转化

不断完善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碍

云南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而最为“拖后腿”的短板正是“科研投入”和“政策落实”,这两项都是政府应当承担的服务职能。会上,不少委员呼吁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消除制度性障碍。

李学林认为,要通过调整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通过建立政府购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放宽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措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活力不足的现状。他说:“以技术收益分配为例,目前只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忽视了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激励,尤其当前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改革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存在不少弊端,客观上造成成果转化和技术收益分配制度缺失,新一轮‘大锅饭’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草根’们的热情。”

王云月则以种子政策为例指出,当前我国容易忽视地域差异性而出现“一刀切”政策,缺乏对种子企业和小农户的有效支持。“在包容性发展的思路下,中国农业及其现代化应存在多条路径,也更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种业政策作为支撑系统。”她建议,要针对不同地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种子保护与利用政策,对云南而言,特别需要政府着重支持农户和研究部门开展传统品种的保护利用和特色品种的开发。

针对创新科研投入机制,委员们建议,政府要把资金重点投向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综合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同时建立主次分明、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各主体之间相互联姻,共同研发、共享成果。

补齐产业短板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核心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省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5万人、专业技术型0.8万人、专业服务型1.2万人,职业烟农3万人。

“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至关重要。”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邱家荣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应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他建议,要通过开展职称评定,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能力的肯定和认定;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在承担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农业补贴项目、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应加强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建设,每年从农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和选派万名农业专家。”李树洁建议,要以农业园区、乡村为平台载体,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集成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破解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并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骨干人才。

面对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分散、农业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成果“碎片化”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突出问题,与会者建议,要组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起全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大兵团”协同“攻坚”创新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

记者 张潇予

责任编辑:武铭方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