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沐浴着冬日的暖阳,龙陵县碧寨乡梨树坪社区澡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我的老家在大山深处,山高坡陡,骑摩托车出来一趟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步行得4个多小时,怕没有哪个地方比我们那难在了。”站在正在建设的新房前,碧寨乡杨梅田村大良子小组村民廖永昌向记者诉说着苦衷。现在新的安置点周围学校、卫生院都规划好了,将来读书、看病就医方便多了。最重要的是安置点选址在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出行更便捷。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龙陵县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求实效,因地制宜实行统规代建与自建相结合,让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碧寨乡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因担心从高山搬到河谷地带气候热、无土地、生产生活习惯难改变等原因,部分搬迁报名户最初是犹豫不决,存在不想搬或不敢搬的顾虑,动员难度大。
“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在扶贫搬迁工作中不让农户‘因搬致贫’、‘因搬返贫’,我们严格控制住房建设面积,总体要求扶贫搬迁户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120平方米之间。我们充分尊重搬迁户的意愿及建房能力来自主选择建房类型。以最困难的一户为例,最低标准是建成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大约花费在10万元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策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扶持基本上能建起新房。”碧寨乡人大主席匡云彩介绍。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要致富,还得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搬迁后,老家的土地可用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迁出地大后方的核桃、林下中草药等产业基地效益。”匡云彩说,同时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即:进厂就业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发展一批,劳动力转移发展一批,巩固产业发展一批,干部帮扶发展一批;创新产业转型发展,减少过多的土地依赖,精准发力抓扶贫,真正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实现搬迁农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本报记者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