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普洱市发展的底色。“增绿”与“增收”相协调,这是普洱市各族人民在一年的努力后收获的欣喜。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普洱市聚焦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顺利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长10.2%,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居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2.2%,居全省第2位,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推动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迈出坚实步伐。
咬住增长不松劲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工业经济下滑,"十三五"刚开局,普洱市经济发展就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面对严峻形势,普洱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难题稳增长。普洱市先后制定42条稳增长措施,安排3.7亿元稳增长专项资金,全力推进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产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综合交通、城镇规划建设等方面,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有效扭转了不利局面。
稳增长的同时,普洱市坚持“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相协调,加快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区域总体布局,全面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普洱市荣获了“2016年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思茅区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景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中国首个县城环保样本”,全年新创建16个生态乡(镇)、264个生态村。
加速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建成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打造特色庄园12个。全市已获得有机认证证书148个,占全省的25.4%,居全省第一。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特色生物、林产业、边境贸易加工三大工业园区初见成效,绿色工业向园区聚集,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
2016年,最让普洱市民激动的还有一个个“铁公鸡”:思茅至澜沧、景东至南涧高速公路开工,玉磨铁路(普洱段)等加快建设,澜沧景迈机场主体工程完工。此外还启动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骨干水源和山区五小水利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打响的“五网”建设大会战,也让人们对普洱有了更好的期望。
构建发展新格局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仍然是普洱市2017年的发展战略。
普洱市将构建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发展新格局,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普洱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细化、量化、实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严格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绿色化评价标准。
加快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完善发展政策、平台、金融等支撑体系,全力推动“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和“八大试验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创建一批绿色发展示范企业。
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工业绿色化、现代服务业特色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把“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机结合,使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向中高端迈进,这是普洱市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措施。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狠抓质量兴农、品牌创建,促进种养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优势高原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企业集中。推动工业绿色化,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集中力量培植生物医药、健康食品、林产工业、绿色矿业等一批优势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特色化,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推动康体养生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快普洱从旅游“驿站”转为旅游“目的地”。
记者 李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