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振兴乡村共建美好家园
      发布时间:2018-01-09 15:02:5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话题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云南而言,乡村振兴道路该怎么走?有什么样的实现路径?如何留住美好乡愁?本期圆桌论坛,让我们一起开展讨论。

前行中不能忘了来时路

刘薇薇

元旦假期,笔者参加了云南大学举办的一个人类学影像放映交流活动。该活动通过两部纪录片《故乡》和《滇池东岸》,讲述了昆明滇池边一个村庄的变迁史与拆迁史。虽然外界给这个滇池边的老旧村落定位为“城中村”,但现场有古建筑学者表示,他们通过对村庄现存老旧建筑的分析,以及对村庄变迁史的研究,发现这个村子极具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特别是研究古滇国的文化及古滇人的接续传承,这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有三大哲学终极问题始终伴随我们的一生: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回应这三大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不断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化、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比对与探索当中寻找答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逼近答案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构成答案的链条。有些链条的断裂是暂时的,有些或许是永久的,比如那些从世界上逐渐灭绝的生物、不断消失的岛屿、走向沉寂的传统工艺、推土机下陨落的城市记忆、逐渐边缘的乡村文明等等。

对中国人而言,乡村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我们通过其铭记来时之路,亦透过其明晰该走向何方。优秀的乡村文化,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等,滋养与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人们就算四海漂泊,内心总是有寄托、有归处、有指向。而当下的一些乡村,大拆大建摧毁了乡村的历史文脉,外部冲击损伤了过去单纯的人情牵系,丰富的节庆活动余味难寻,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愈多走向外部世界的人们逐渐割裂了与乡土的联系,村庄的价值生产能力难以为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这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惠民之举。在笔者看来,产业兴旺固然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但乡土文化的彰显与回归,农耕文明的接续与发展,乡情乡风的重建与塑造,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不仅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等几对关系,还需要对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及有序梳理。

当然最重要的,还需要扶持、培养并保留一定数量的乡土社区本地人才,让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那样:“人也是有根的,个人不过是根上长出的枝条,他的茂盛来自这个根,他的使命也在加强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资料,供给他教育文化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唯有根固的枝叶才能茂盛,也只有枝叶茂盛的根才能固”。

联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易晖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新论断,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小农户的自主生产经营积极性,但由于小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应对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上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民靠有限的土地难以实现脱贫致富,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各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积极发展和培育一批农业“小巨人”和农村新型合作社,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然而,一些地区又出现了“圈地运动”“赶农民上楼”等极端化做法,似乎小农户除了打工和流转土地外就再无出路。

据统计,全国目前仍有2.6亿小农户,不可能都让他们到城市落户或为农业“小巨人”打工,如何谋划农村农民的幸福生活,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课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既明确了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原则,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消灭小农”模式,又不简单地回归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比如,不少农村地区开展生产经营形式创新,在不进行土地流转和引进“小巨人”的基础上,将农民分散化、细碎化的土地调整到一块或一片实现按户连片耕种、联耕联种,以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小农户仍是各自小块土地的主人,但不必都得自己下地完成所有耕种程序,可由片区使用农业机械化的“管家”集中代劳,这种互助合作的形式与专业合作社有所不同,但很管用。

我省山地较多,许多坡地难以应用大型农机耕作,农业大户也不愿到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当地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得探索自己的道路,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比如在我省的哈尼梯田,通过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组织培育特色产业,梯田红米搭上互联网信息平台卖出了好价钱,充分体现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魅力。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省还有许多着力点,包括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小农户有地可种、有房可居,有土地经营权可有序流转;继续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加强技术和经营培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总之, 现代农业发展要带上小农户,须从立足区域民族文化特点、尊重农户主体地位、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快形成大小融合、强弱互动的共同发展态势。

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朱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与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相互衔接的。其中,生态宜居是第二个要求,对应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优化农村自然环境,守护生态系统方面有所作为。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兴产业和引人才是核心,可是在乡村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不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环境被污染,那么原有的资源优势就很有可能变为劣势、短板。

结合我省实际来说,守住生态红线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个要求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于我省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这要求我们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梳理掌握我省的资源优势,也要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有清晰认识,更要看到我省生态资源多集中在乡村,乡村要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宜居的总要求贯穿到规划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乡村的环境已出现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突出短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堆积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迫切需要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来恢复乡村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乡村环境的好坏对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论是培植产业致力脱贫攻坚,还是不断壮大云茶、云花等优势产业,其“健康、绿色、生态”的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无不倚赖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守护好绿水青山,让乡村发展更好,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发展走绿色之路,改变传统粗放生产模式,对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利用,对化肥农药等进行减量施用或替代化利用等。要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最大程度降低乡村环境污染,保障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发展产业来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行动。乡村要振兴,不能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盯紧绿色GDP、守住生态红线,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农村生活品质和质量显著提升,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把三农工作做实做细

龙敏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从频见报端的消息来看,乡村振兴的动员,已经让一些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但在部分地区,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比如,有些地方搞层层加码,提出了不少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地方借机大拆大建,在农民的宅基地上兴建别墅;有些地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类似的现象,显然没有把握住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一代人的“乡愁不再愁”。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是修建几个产业园、建设几条公路就万事大吉,而要持续地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后面这些工作,甚至还更为重要。

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要挖掘保护好地方的特色。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时,需要分类指导,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就是要因村施策:对于条件不错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则要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则可采取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

除了这些宏观做法,从微观来说,各地在推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乡村振兴的核心还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应该多听农民的呼声,多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一个常识也必须强调,中国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也不是欧洲式的农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也要避免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的倾向,要保护好乡村村落和传承好优秀的乡村文化。而对于农民最关心的也是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样不能回避,必须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必须追求质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在云岭大地上吹响,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而努力奋斗,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自然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