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18-08-01 10:29: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话题

近日,本报推出“出思路 想办法 抓推进 勤督查”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有亮点、有故事、有措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激发出脱贫攻坚工作的“头脑风暴”。本期圆桌论坛继续就此话题交流心得,参与讨论的人士包括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队员和大学生“村官”,他们带来了由实践得出的真切思考。

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余国鹏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句话除了显示基层党建的重要性,还表明了乡村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即努力向能人、榜样看齐。在以熟人社会为主、乡土文化浓厚的广大农村,农民群众向身边榜样学习、靠拢的动力特别充足。所以,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大户带动、榜样引领是一个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我省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产业发展模式,如“公司+能人+农户”“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很多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实现了脱贫;还有一些贫困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颁发“流动红旗”等方式,在村子里树立了榜样,明确了标准,营造出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浓厚氛围。如镇雄县乐利村就通过“学有村规,做有样子”等方式实现了美丽嬗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其实,对于很多原本闭塞的贫困乡村来说,现代城市的文明、便利、美好在他们看来有些难以够得到,并不如身边的榜样来得实在;而身边的榜样一旦树立起来,可感可触可学,则必会成为人人争相效仿的目标。这是乡土文化发展规律使然,我们应当顺势而为。

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榜样不能太过“高大上”,一旦脱离了现实基础,效果反而不如人意。比如发展产业,引进外面的一个能人,这是好事;但如果其发展路径与当地生产经营状况不相融合,对当地的产业建设、群众致富带动力不足。贫困群众不仅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反而对自身脱贫有了更多借口,如“要是我有他这个条件,也能致富”。把致贫原因更多推给了外界因素,这对于激发自身的脱贫动力是不利的。所以,基层干部在为农民群众树立培育榜样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让农民群众都能接受、能参与、能受益;当然,也要适当超前引领,把外面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等带进来,与城乡更好对接,协同发展,让大家发展有动力,前进有方向,逐步实现现代化。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相关部门在为贫困群众树立榜样的同时,也要尽力提供向榜样看齐的各种条件,比如资金、交通、水电、教育等要素。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培训讲座,请能人、榜样来分享他们的奋斗经验,把发展基础条件分析清楚,说透彻,让贫困群众心中有数,更积极地参与到补齐短板的进程中来。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具备充分的条件,榜样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相信随着一个个学习标杆的涌现,实现脱贫的队伍势必会越来越壮大,这对改变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等大有裨益。

好思路能把懒汉变好汉

朱婧

据本报报道,镇沅县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源于在“精准”下功夫、出思路、想办法。首先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人口中,缺少技术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分别占到37.96%和10.97%。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缺乏目标,消极等待思想严重,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精神贫困和素质贫困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了诸多“懒汉”。

分析清楚致贫原因,才能做到精准施策。针对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镇沅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针对主观能动性不足的问题,对全县的深度贫困人口进行半军事化集中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培训精准到人,培训内容也实现了“缺啥补啥”,精准到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技能、生活、信心,破除素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瓶颈制约。贫困户通过认真学习,找到了自尊、树立了自信、学到了技能。扶贫扶到了根子上,起到了良好效果。

常看到,各地在脱贫攻坚中的探索创新,面对现实问题、心理因素,需要把问题分门别类,才能对症下药。针对一些贫困户没有思路干着急的心理状态,挂钩扶贫的干部通过交心谈心去理解他们的处境,为他们想办法谋出路;有的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就需要晓之以理,通过贫困户里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来改变“懒汉”思维,被动方式;有的贫困户有脱贫能力和意愿,但是对发展信心不足,就需要给他们梳理政策,甚至带他们看其他地方的产业基地,开阔眼界,让他们看到产业的前景,发展的希望。可以说,致贫原因看似差别不大,却又不尽相同。扶贫要精准,就是要于细微处见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方法、帮扶方法,为贫困户解决思想上和认识上的问题。

精准扶贫不等于“给钱脱贫”,要想让贫困户在经济上站得稳,必须让他们在精神上站得稳、能力上站得稳。镇沅县客观分析致贫原因,在有多重原因的情况下,抽丝剥茧,出思路、想办法,一点一点突破,多个方面着力,促进贫困户思维转变,培育内生动力,实现懒汉变好汉、庸人变能人,这种脱贫攻坚的办事能力和作风精神值得学习,这种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值得借鉴的“四个全覆盖”探索

易晖

据本报近日报道,我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产业项目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这“四个全覆盖”,闯出一条扶贫新路,从中可以看出: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参与发展、共享利益,是西盟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

产业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让群众共享利益成果的前提。西盟许多村寨由于土地面积少,依靠传统农业无法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引进能够可持续增收的新产业。肉牛、蜜蜂、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覆盖佤山各地,并催生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运输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的就业和创业,乡村重新成为让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家庭。

推动产业进村的成功关键,是看产业是否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对接农户利益。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龙头加工企业尚未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如果一个产业进村后只让企业主得利,就起不到产业扶贫的作用,不会被当地群众认可。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等资源要素,需要通过制度完善。西盟产业扶贫闯出合作共享新路,其中一大亮点是通过机制创新,使贫困户和增收产业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公平分享改革红利,实现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农户有现金、股金、薪金、租金、保金、奖金等收入,西盟“新农人”是股东、社员、工人、个体经营户等多种身份的集合,务农成为有尊严、有奔头的职业。

实践表明,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方法。像西盟县那样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主导产业里面,让农村群众成为土地上的“一家人”,各尽所能参与产业发展,这样的探索值得借鉴。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典型的少数民族直过县的西盟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我省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与西盟类似,应互相取长补短,激发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创新机制多出思路、想办法,又好又快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责任编辑:自然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