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变,从人才开始
      发布时间:2018-11-01 13:39:1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背景
    日前,2018年首届云南省旅游行业青年菁英人才选拔大赛火热举行。这场对旅游行业佼佼者的选拔,突破了过去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传统思维,为适应和引领区域旅游发展新需求做出探索和创新,呈现出许多“破”与“立”的思考。
    话题
    面对“旅游革命”,旅游行业人才如何率先自我革命?人才与企业、市场如何点对点衔接?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怎样提升?头脑风暴如何转换为创新能力?本次大赛的组织者、参与者、导师团队等对“人才兴旅”不仅有想法还有具体行动。
    创新 跳出老路走上新路
    “说到旅游行业人才,人们的常规思维可能马上想到导游、酒店行业服务人员等。但旅游这个大概念,涉及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对旅游人才的定义跟以往会有不同。”选拔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旅游业协会秘书长李瑜敏从大赛筹备、海选、优选、进阶、决赛阶段一路见证百余名选手的成长,到最后陪伴20名决赛选手参加冲刺,她脑海中的新型旅游人才形象不断丰满。
    历经云南旅游20年来的风云变幻,李瑜敏始终认为,人是行业创新和变革的根本。过去,云南的旅游经济很大一部分依靠“地接”,这也是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长期依赖的模式。李瑜敏谈道,“如今,这个行业因为时代和市场的原因发生变化了,如果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没有变,那就跟不上形势了。”
    李瑜敏分析,自由行、小包团、旅游规划师、定制旅游、探险旅游、民宿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名词的出现,催生了更多元的旅游人才需求,自律、专业、敬业、服务等意识得到空前重视,人才素质受到市场和消费者更严苛的考验。
    大赛期间,记者感受到专家、选手等都与李瑜敏一样有求变、求新的紧迫感。大家认为,云南旅游正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工作,既是满足市场和企业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积极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大赛组委会的初衷是打破常规,办一场不囿于某项职业技能的竞赛,打破职业的边界,让热爱云南、热衷旅游,对旅游有体验、有经验、有研究的人们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率先成为所在领域的引领者。
    在闯入决赛的选手中,黄佑田是典型的热血行动派,他把骨子里的乡愁化为带动乡亲们旅游致富的动力。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佑田回到老家昭通市昭阳区洒渔镇联合村,“见到河岸上怒放的樱花,一下子就呆住了。”从那一刻起,黄佑田的“樱花梦”一发不可收拾。他租了1万多亩地开始种植樱花,现在基地已有四五万棵的规模。
    “去年,我们景区营利200万元,带动周边经济创收500余万元。”算这笔账时,黄佑田深知,“乡愁”和“乡味”背后,需要新型旅游人才来支撑可持续发展。“随着经营模式的增扩,产品营销市场推广、项目包装运营、政策研究、活动策划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专业人才。”
    协同 校内校外一齐发力
    专业度,虽然不是对行业菁英的唯一考量,但一定是口碑形成的核心因素,在旅游行业尤为显著。昆明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蔚是此次比赛的观察员,她认为旧模式的打破必然催生新的力量,从这次比赛的选手身上,她看到了旅游转型升级具体到个体身上的行动。“大部分旅游行业的人其实很茫然,在旅游行业‘破’的当口,‘立’很关键,哪怕是一部分人先改变,先去做,先去提升所在领域的专业度。”
    如何提升旅游人才的专业度?在传统观念里,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为旅游院校的“分内事”。诚然,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院校有责任为此而努力。但问题在于,旅游院校承担的主要是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学历教育部分,还有大量的非学历教育部分,如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认证培训、在职培训等,院校可能力有不逮。
    对此,8月8日通过验收的《云南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创新》课题,提出了一个旅游人才校内和校外衔接的方案:构建“政行校企协同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推进“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人才培养应寻求与社会、行业、企业的接轨,注重培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市场化与职业化并重的旅游人才。该课题研究报告认为,这一创新机制的关键词为协同,涉及到的各方应达成共识,努力促进知识、资源、行动和绩效的整合,改变零散、重复、交替的旧模式。
    对此,课题提出,在“政行校企协同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中,需要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旅游人才教育联盟”,由各级旅游培训中心、旅游行业组织、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含市场化旅游培训机构)联合参与,鼓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同工作。
    此外,针对改善旅游人才的就业环境和增强职业自信的问题,课题建议,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职称、职务的定期考核、晋升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未来,旅游行业需要的菁英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赛导师万燕总结,他们应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定位有清晰的认知,能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宽容和适应,一个菁英人才不再只是成就自己而应该为公共福祉去奋斗。
    融合 人才也要“旅游+”
    旅游业进入到“旅游+”时代,旅游人才又将何去何从?
    这次大赛决赛中,参赛选手们以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德盛春雨农庄提升解决方案为命题,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分组形式,从策划、市场、文创、运营4个方面,为农庄“把脉问诊”。大家在赛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比,各有收获。农庄总经理张新国对选手们的方案眼前一亮,受益匪浅。他表示,自己的农庄就像一块试验田,为旅游人才探索产业融合的创新方式提供了一个小型范本。
    怎么让游客想来、留下来、想再来,并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这是旅游经济发展绕不开的根本。对此,想带动周边百姓一同致富的张新国也很苦恼,虽然农庄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与投入相比,收入还远远达不到盈利。参赛的“智囊团”们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深度体验庄园、采访当地百姓和游客、剖析问题根源,几轮“头脑风暴”下来,他们给出了“药方”。
    运营组认为当务之急是构建和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对企业周边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文创组结合庄园的定位,提供了围绕“德”字作文章的提升游客满意度的方案;市场组充分考虑“农旅融合”,对客源市场的开拓和营销体系的完善给出了对策;策划组打出“文化牌”,建议农庄因地制宜,将“稻文化”整合包装。
    面对4组有理有据的方案,张新国很感动:“这群有才华、有情怀的旅游菁英,对旅游发展的新需求做了接地气的探索和创新,很专业。他们在如何做好加法方面给我很多启示,我会考虑采用这些方案。”
    这次比赛的参赛者和导师们认为,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在具体领域的特长,积极将美丽资源转换为经济和生态效益兼具的“旅游+”,就是未来旅游人才需要发挥的动手、动脑及领袖能力的浓缩体现。
    “希望通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和行动,形成人才和院校、企业、市场之间的流动、交流和融合,这就是我们的愿景。”李瑜敏说。
责任编辑:董明强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