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社会 > 正文
科技扶贫 授人以渔
      发布时间:2018-11-22 13:14:4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多年来,我省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坚持把“服务社会、贡献三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确保服务“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工作到位。
    省农业科学院:转化成果 创建扶贫新模式
    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已持续了17个年头。2001年,该院定点扶贫镇雄县,先后为当地引进了17个优良作物品种,实施了优质玉米示范、经济作物丰产栽培示范,打造了“特色马铃薯之乡”“万亩油菜长廊”等大面积示范片区,建成良种生猪养殖小区4个,建设了“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开启了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基础的“变输血为造血”扶贫模式。
    2015年,该院又挂钩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先后实施了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人畜分离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等产业互助发展项目,在顺南村,全村农作物良种推广达90%以上,大面积示范种植的杂交水稻比当地原来主栽品种平均亩产增加230多公斤,高产优质玉米比原来主栽品种平均亩增产270公斤,产量均实现翻倍,仅水稻、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就为该村增收近120万元。在景谷,省农科院还创出了“互联网+企业+科技+茶农”的“爱心茶园”新模式,将茶农化零为整,实施全套技术培训与整合营销,搭建“产地直供”“茶园到茶杯”“茶农到消费者”的产销直通电商平台。今年的春茶收购单价达到50~100元,较上年增长一倍以上。目前,“爱心茶园”模式已推广全省7个县,面积达13万亩,成为茶农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深入藏区 专家组团助脱贫
    西南林业大学组织各类专家团,从特色植物全产业链、特色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旅游规划三方面对我省藏区进行组团扶贫。特色植物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以藏区经济价值高、社会效益好的核桃、藏红花、沙棘、仁用杏、油橄榄、山核桃、亚东木耳等特色植物为对象,开展从产业规划、育种到采后利用研究的全产业链培育开发,为藏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专家团队以藏区经济价值高的尼西鸡、藏香猪、牦牛、乌骨羊等藏区特色产业为目标,开展遗传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态高效养殖、生态产品加工研究,提升藏区畜牧业水平,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旅游规划团队针对藏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以开展现代旅游和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整合开创新的旅游资源。
    从2015年开始,西南林业大学科技专家进藏团立足迪庆藏族自治州道地特色药材,突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主动推进当地藏红花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介绍资本投资藏红花产业,组织并实施了“藏红花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及基地建设”“藏红花品种选育”等项目,积极开展藏红花种质资源收集、快繁和有机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以及藏红花相关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工作。目前,已在迪庆州推广藏红花种植基地400余亩,扶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金坷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达到藏红花产品产量年产100公斤,年产值8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300余户。
    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耕耘“云岭牛” 脱贫天地宽
    省草地动物科学院充分利用该院取得的“云岭牛”新品种、饲料研发、牧草新品种选育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挂包帮”定点扶贫、“三区”科技服务等途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全省草地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该院组建了共有30余家大型肉牛养殖企业为成员单位的联盟,通过“云岭牛”养殖及配套技术的服务与应用,累计推广“云岭牛”种牛7583头,新增经济效益64.38亿元。通过“公司+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扶贫农户8000余户,扶贫人数超2.5万人。该院还成立了“云南省草地畜牧业创新团队”“云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草地畜牧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对云南省大宗经济作物“香蕉茎叶、油菜茎秆、甘蔗茎梢、蚕桑茎叶、木薯副产物、麻类等”副产物开展饲料化研究,为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打开了饲料供给提供新来源。
    自挂钩西盟佤族自治县定点扶贫以来,该院把肉牛养殖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种养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大成果转化,积极探索适宜西盟县的特色发展道路。建立了黄必志专家工作站,建立“政府+科研单位+企业+贫困户”的多重脱贫攻坚保障模式,在西盟“直过民族”中形成了可复制的扶贫模式。仅2017年,就为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159头“云岭牛”,为肉牛产业精准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云南农业大学:“望闻问切” 找到致富出路
    云南农业大学在“三区”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资源优势,借力学校科研团队提速产业扶贫,借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扶贫,借力科技培训授人以渔,真正让老百姓学到技术、掌握能力,用科技助力脱贫,防止返贫。
    多年来,学校深入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坚持把“服务社会、贡献三农”作为自身必不可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落实。在扶贫工作中,学校推陈出新,以老中医出诊方式向扶贫对象介绍专家的特长,重点介绍专家的研究方向以及能为基层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专家们以老中医“望闻问切”的方式,号准当地贫困脉络,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这一经验,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了科技扶贫成果的转移、转化,让农业科技实实在在落到基层。学校还不断完善拓展数据库和大数据系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董明强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