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双版纳国家公园进行3天的深度调研走访后,10月18日上午,省政协“关注美丽家园—走进国家公园”活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座谈会,进一步听取西双版纳州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呼声建议,聆听调研组成员畅谈调研感想,发表真知灼见。
“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开展此次深度调研?这是我们提高政协专委会履职质量、创新政协委员履职方式的新尝试。也是为了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促进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省政协常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冷华表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今后人资环委将联合省级相关组织开展“关注美丽家园”系列活动。
“如何抓住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大机遇,推动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是当前摆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首次深度调研我们选择了国家公园。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调研中发现的我省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冷华说。
从完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到将走廊带和外围区域整合到国家公园范围,从注重国家公园与城乡规划的衔接性到尽快明确国家公园四至界限,从社区共管缺乏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到呼吁从省级层面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等等,西双版纳州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一做了情况介绍和问题反映后,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纷纷对国家公园建设如何更好推进建言献策。
“国家公园是我们国家进入新时期保护自然环境、为全社会提供生态及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略,未来自然保护地的建设是要走国家公园的路子。云南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生态影响广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历史机遇,对打生态牌的云南弥足珍贵。”省政协常委、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段昌群说。作为云南大学教授和生态学专家,段昌群对我省国家公园工作提出3点建议:一是进一步高度重视国家公园试点及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做好包括亚洲象国家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申报工作;二是做好顶层设计,高端引领,优化好国土资源的配置,切实做到“保护为发展留下空间,发展为保护守住底线”;三是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为我省保护地进入国家公园体系做好先期准备。
“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方面,云南进行了负责任的先行先试,为我国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贡献了智慧和经验。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积极而为,在亚洲象保护、中老跨境联合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杨桂红指出,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国家公园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云南和西双版纳在建设国家公园上的先发优势,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积极对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要求主动作为,抓住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个窗口期,有步骤、分阶段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申报工作。
云南是全国最早进行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省份。从1996年开始国家公园保护地模式研究,到2008年国家林业局同意云南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我省至今已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摸索前行了20多年。
“千万不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省政协委员、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院院长杨斌建议,要从省级层面加强对云南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提炼概括;要对国内其他省(市、区)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了解掌握,借鉴其好经验完善我省国家公园建设;对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方案及体制试点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西双版纳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做好准备;在西双版纳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等。
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扩大而来,由地域相近而互不相连的勐海、悠诺、勐养、勐仑、勐腊、尚勇6个片区组成。省政协委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文建凡和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凤根同时指出了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片区分散的问题。他们认为,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目前这种片区分散的状态,不利于其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西双版纳一定要加大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工作,通过加大生态廊道建设等解决好片区分散、分割的问题。”郭凤根说。
省政协人资环委特聘专家、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嫦娥指出了外来入侵物种影响国家公园原真性保护的问题,建议普查国家公园外来物种数量种类、加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宣传教育等。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查设计院自然保护所所长孙鸿雁参与了云南和全国多个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其中包括西双版纳国家公园。“从全国来看,亚洲象是云南省具有唯一性和品牌优势的资源。”她指出,一定要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申报难度有清醒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进入全国层面国家公园盘子带来发展机遇的认识,进一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共同努力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申报工作。
省政协副主席、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陈玉侯出席座谈会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并就用好此次调研成果和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申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记者 程三娟 普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