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文明新风尚,追求文化新发展,展现奋进新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云南故事,为新时代云南实现“三大定位”目标、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了强大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营造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云南美好形象。
榜样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共识行动自觉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紧跟中央节拍,云南迅速行动,完善机制、统筹城乡、丰富载体、强化实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6年9月,云南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推进会召开;2017年底,云南高校负责人聚集一堂、各抒己见,共同交流研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经验……5年多来,从省级到基层,从城市到乡村,从高校到企业,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和培育践行实现了全面覆盖、全面发力,从形式创新到内容延展,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倡导伟大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节俭、实践“四大工程”,创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编写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等,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活动,成立省级道德研究院,开办“网上文明讲堂”“道德云南馆”,积极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街道,加快“诚信云南”建设,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特别是在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针对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实难题,全省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方式、综合施策,引导贫困群众消除安贫、守贫观念,激发脱贫攻坚强大内生动力。
选树先进典型,强化模范带动,全省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引领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带头人。持续遴选、宣传了一大批“云岭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典型,在云岭大地树起闪亮的“道德灯塔”。全省先后推选全国道德模范9名、中国好人153名、云南省道德模范217名、美德少年161名、云南好人170名,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在榜样典型示范带动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诚信教育、文明旅游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腾冲市和安宁市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我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新突破。
坚持德治法治共同发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及责任分解方案等,推动干部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维护公平正义、净化社会风气。
文化热基层
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获得重要支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目标,树立文化惠民理念,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推动。2014年,我省制定实施《云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10个方面117个改革事项,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经过4年多努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初步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出版单位、广电传输网络资源整合,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剥离转制等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几年来,以“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为载体,全省逐步健全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一大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
全省各地持续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基层慰问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等文化活动,年均放映公益电影近16万场,文化真正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
立足民族文化优势,我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上档。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值达10亿元以上。云南文博会、“七彩云南赛装节”等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出人才、出作品的目标,重点打造“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和“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实施优秀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几年来,全省先后有101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5人获鲁迅文学奖,10人获戏剧梅花奖。
赶上好时代的云南文艺,精品力作频出,百花竞艳、欣欣向荣。影视作品《木府风云》《茶颂》《杨善洲》《索道医生》,滇剧《水莽草》,歌曲《净土》,文学图书《凤凰的山谷》,广播剧《打工局长》《永远的更路簿》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锻刀》《南侨机工英雄传》《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展示新形象
魅力云南精彩绽放世界舞台
2018年2月9日晚,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牦牛酒店里中国年味十足,热闹喜庆的歌舞节目《欢欢喜喜过大年》拉开了2018年中国·尼泊尔跨国春节联欢晚会的序幕,两国艺术家携手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好评如潮。迪巴女士说,她最喜欢的节目是影子舞《印象尼泊尔》,给她的感觉就是中国和尼泊尔在一起。
这场由云南与尼泊尔共同主办,主题为“合家欢 中尼情”的精彩跨国春晚,被中宣部列为国家春节文化“走出去”重点活动。
地处南方古丝绸之路要道的云南,拥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如今正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努力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按照“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宣和周边外交工作,围绕“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云南形象。
——由云南大学承担翻译出版工作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老挝5个语种版本相继出版,受到当地读者青睐。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省级新闻出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的华文书局、中华乡愁书院、胞波书社等精彩亮相。
——先后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尼泊尔4国成功举办跨国春晚,歌舞剧《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累计演出超2300余场,成为我国在国外定点驻演时间最长的剧目。
——与中央外宣旗舰媒体共同创办《中国东盟南亚特刊》《桥时代》等刊物。媒体交流互访活动日益频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9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合作开办了6种语言14份《中国·云南》新闻专刊;云数传媒率先将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DTMB标准落地老挝、柬埔寨。
——“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明珠口岸外宣工程”“国门书社”“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云南与周边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智库、卫生、媒体、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紧密、深入,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云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我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 尹瑞峰 郎晶晶 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