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李孝轩:精准助学 帮到心上
      发布时间:2018-12-08 11:58:4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残疾青年瞿镂的家是腾冲市清水乡驼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还记得去年得知自己被云南工商学院录取时的情景。当他兴冲冲赶回家将这一喜讯告诉父亲时,父亲却含着泪说:“家里不是不想让你去读书,只是学费没有着落,加上路途远,你又行动不便,让人不放心呀……”当晚,瞿镂坐在家门口,望着对面的大山,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大早,瞿镂平静地对父亲说:“我不去了,以后在家里干活。”

“瞿镂你好,我是云南工商学院扶贫办的老师,李孝轩校长安排我们来接你到学校报到。学校将免除你在校三年的学杂费、住宿费,还为你改造了宿舍卫生间设施……”就在瞿镂忍痛放弃学业时,一个电话又重新燃起了他求学的希望。这个暖心的电话,改变了瞿镂的命运。一年过去,当初那个常常愁眉不展的小伙子,如今带着自信的笑容往返于教室和宿舍之间。

帮助瞿镂重返校园,是云南工商学院创办人兼执行院长李孝轩教育扶贫实践中的一幕。李孝轩认为,民办高校得益于党的政策引领,学院办学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不忘党恩,奉献回报社会。全力做好教育扶贫脱贫,学院责无旁贷,必须担当、必须作为。

为此,云南工商学院成立了扶贫办公室,针对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将国家资助、学校扶助、社会帮助和勤工助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精准识贫、精准录取、精准助学、精准就业的扶贫助学体系,扩大受助学生比例、保证扶贫效果。三年来,云南工商学院对在校的1407名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没有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教育扶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点燃梦想,重塑自信。”在李孝轩看来,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学校不仅要从物质上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安心学业,还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自信、自强。为此,李孝轩在学院专门开设了励志课程,设立了励志教研室、图书馆和放映室,持续开展专题讲座,强化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他们成为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有志青年。与此同时,学院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设置勤工助学补助,仅2018年上半年就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64个,累计发放勤工助学补助工资58万元。

现在,每当有人叫高兴明一声“高总“时,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往往会一愣神,然后才带着羞涩的笑容回应。5年前接到云南工商学院录取通知书时,由于家庭贫困,高兴明一度想放弃学业去打工。学院得知他的情况后,多方协调帮助他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2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大二时,又为他开通了缴费绿色通道,并争取到了每学期4500元的社会公益资助。同时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他的生活费问题。今年4月,在学院就业服务中心的帮扶下,他与一位合伙人在滇中新区创办了云南德仁兴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后续还将开启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业务,2018年预计收入50万元左右。”高兴明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

早些年李孝轩就认识到,民办大学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就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帮助学生高品质就业创业的目标。帮助一个孩子成功就业创业就能扶持一个贫困家庭,就能让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面貌得到改变。他告诉记者:“学院开展教育扶贫,目的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本领。我们扶贫的工作就是要帮到心上,扶到根上。”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2017年,云南工商学院分别推荐贫困生就业863人和718人,仅2018届毕业生中就有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239人,截至今年6月25日,其中180名已经就业。

2013年,教育部和云南省共同组织实施了滇西地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李孝轩积极响应,在云南工商学院成立了滇西青年创业学院,优先录取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员。目前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已有学员509人,其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员94人,70%的学员已开始创业,创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3000人。2014年的第一期学员李举荣,成功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创办商贸公司发展生态咖啡种植,年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李举荣高兴地说:“学了电子商务的课程后,打开了网销路子,我们村种的咖啡也成了‘网红’,乡亲们的钱包也都鼓了起来。”

早在2007年,在李孝轩的倡议下,云南工商学院就面向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设立“少数民族发展扶持班”。10年来,免收费用超过400万元。今年又专门针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对怒江州人口较少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施学费、书费、住宿费全免并给予生活资助。9月1日开学当天,35名怒江籍人口较少民族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新生免费到校报到。此外,学院还以汽修、护理、电子商务3个专业为依托,帮助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提升教学水平。

如今,李孝轩和他创办的云南工商学院正不断深化民办教育扶贫工作的探索。

记者 陈鑫龙

责任编辑:自然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