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云南滇中新区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坚定推进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18-09-07 15:07:4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2015年9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云南滇中新区自此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

设立并建设好云南滇中新区,对于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试验示范,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滇中新区应国家战略呼唤而生,将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

从浦东大开发肇始,一批国家级新区成为区域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三年来,滇中新区的开发建设,也带着与生俱来的基因,成为云南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云南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举措”

“滇中新区建设是云南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举措。”早在滇中新区筹备之初,省委常委会议就作出了这一论断。

规划建设滇中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云南区位优势、把握国家扩大沿边开放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云南跨越发展全局。

滇中新区刚获批设立,省委主要领导就在新区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设立和建设滇中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国家区域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支持我省加快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重要举措,是云南尤其是昆明市加快发展迎来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滇中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探索新的体制机制,承担国家改革探路者重任。

滇中新区发展必须以国务院批复的新区战略定位为根本遵循,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扩大开放合作、引进培育现代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新的视野、新的体制机制、新的工作思路、新的精神面貌推进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高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道路。

新区要改革创新,当好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在符合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建立有利于新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区要开放带动,建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前沿区,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创新模式、提升层次、拓宽领域,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关心支持滇中新区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新区调研指导工作,以高位推动为新区的发展破题、解难。

5月3日,省委书记陈豪在滇中新区调研时强调,新区要全力抓好改革开放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两型三化”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打造层次更高、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将新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开发开放先行区,山水林城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区,成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这一系列论述,丰富了滇中新区实施改革开放的内涵,为新区的改革开放实践指明了方向。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新区之新,贵在创新。对滇中新区来说,首先在于创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滇中新区获批之后,省委、省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先进经验、认真征求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突出了新区经济发展职能。

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充分授权、能授尽授”的原则,将54项省级审批权限全部授予新区行使,同时在用地指标、项目引入、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区大力支持。

按照“市区融合发展”要求,昆明市与滇中新区成立市区融合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机制。市区协力推动规划共绘、基础共联、产业共兴、市场共筑,力争实现规划一张图、基础一张网、产业一条龙、市场一体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力、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新区、群策群力促跨越的强大合力。为让新区轻装上阵,昆明市承接新区范围内的908项社会管理职责,共同建立新区产业与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群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作配套机制,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互促并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滇中新区三年来的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市区融合发展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小龙高速公路、新昆嵩高速公路、武易高速公路、嵩昆大道(一期)、空港大道(中段)、哨关大道等73条道路352公里已建成通车,东风云汽、北汽新能源汽车、江铃新能源汽车、京东方OLED微显示屏、中国中药滇中新区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昆明综合保税区、临空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建设创造了“滇中速度”,昆明市与新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体现了市区融合“1+1>2”的作用。

依靠改革开放,可以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开创新的前进道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按照国务院、云南省“放管服”改革部署,滇中新区在改革中着力探索“滇中模式”,创造了多项全省第一: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发出首批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建立道路交通PPP项目监管机制。

对于入驻企业,新区推出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以新区行政审批局为载体,有效承接70项省、市级审批职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将相关审批权限最大程度下放到县(市)区。实行重大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总协调人、审批代办服务等制度。积极开展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年来,新区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条件和申报材料压缩40%,审批效率总体提速50%以上,相对集中行使的审批权提速75%以上。通过“放管服”改革,新区行政效率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活力增强了,滇中新区的发展动能越加强劲。

同时,滇中新区推行机关大部制改革、企业化管理、实体化运作,实行全员聘用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为新区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要求,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前线指挥部,每个部门都是促进局,人人都是战斗员。

新区各级各部门全部签领军令状,细化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对签订军令状的单位和部门,严格落实各项考核奖惩制度,以考核显优劣、凭考核用干部、靠考核出活力,营造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

扩大开放求合作

按照国务院要求,云南滇中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为实现扩大开放合作,滇中新区的思路是打基础、搭平台,走出去、请进来。

三年来,滇中新区加紧建设高速公路、外接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和区域道路,实现与昆明市的路网融合,与滇中其他城市的联通,并不断改善道路微循环,完善城市功能。这些“血管”和“毛细血管”的通畅,帮助新区实现了各种“养分”的高效流动和聚集。

道路交通仅是新区打基础的一部分。沪昆高铁在新区设站点、渝昆高铁即将开工、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即将全面启动、电力专项规划获通过、多个水利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昆明长水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将为增强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支点的功能提供引领,为扩大开放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扩大开放合作需要平台支撑。滇中新区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三大千亿级产业园区平台。临空产业园、汽车产业园、中关村电子城科技产业园、滇中科技创新园、空港商务区、空港智园、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加快推进。全省首个新材料产业生态集群示范园重点发展光电子电池、前沿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新材料及制品产业。航空物流园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建设物流作业集中区。新区范围内2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全面启动。

昆明综合保税区依托滇中新区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优势和长水国际机场,打造全省的外向型经济平台。小哨片区将建设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核心区。云南东盟产业城将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发展和自由贸易平台,助力我省国际贸易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为云南架起一座走向世界的新桥梁。

实现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滇中新区携手昆明市到北京、深圳等多地举办招商推介会,亮相深圳“侨交会”、西安“丝博会”,与来昆的浙商总会、浙商企业等洽谈、签约。

在2016年第四届南博会上,滇中新区制作全省最大的规划实体沙盘模型亮相国际产能合作馆,签约28个项目,协议金额共计1357.6亿元人民币和1220万美元。在2017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新区和昆明市共签约122个项目,协议投资合计约2664.3亿元人民币和约4970万美元。在2018年第五届南博会上,新区和昆明市共签约109个项目,协议投资合计总额约为3591.32亿元人民币和5000万美元。

截至2018年4月,滇中新区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45个、投资协议213个,在谈项目433个;其中,与京津冀地区签订合作项目67个、长三角地区49个、珠三角地区53个、南亚东南亚地区12个;实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

培育经济新动能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改革开放最本原的初心。

按照国务院要求,滇中新区建设要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注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培育现代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省委、省政府要求,滇中新区要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目标任务,通过与昆明市紧密联系、融合发展,共同形成引领、推动滇中突破崛起、云南跨越发展的核心引擎。

重要的核心引擎,意味着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优的发展环境。

从滇中新区开发建设伊始,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自觉把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置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局来思考,置于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来谋划。

新区自加压力提出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地位基本确立,以产促城、组团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云南省跨越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到2030年,功能现代、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国际化高新产业新城全面建成。

从完成“一年打基础”到冲刺“三年见成效”,新区在开发建设的不同阶段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017年与201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2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5.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78.6%,外资增长6倍。

2018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4.6%,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2018年,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新区正处于由大干基础设施向加速产业培育转变的关键阶段,将深入实施“533”产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路子,做大做强汽车及高端装备、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高端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商贸及现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三大千亿级产业园区平台,着力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昆明市委副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刚表示,新区将助力我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大力培育新动能。

新区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坚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新兴产业,着力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三年间,首台滇产盾构机、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先后在滇中新区下线;中石油年产1300万吨炼油、云天化年产15万吨聚丙烯和24万吨异辛烷、纽米科技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抢抓机遇的企业入驻新材料产业园,海归团队研发全球领先技术“尾气处理装置”,空气监测设备全国领先;北汽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江铃新能源汽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国内首个汽车高原试验室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园“三整车一中心”格局形成;依托临空优势,吸引了一批手机、智能手表、生物医药企业,新区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集群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

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力体制改革,成立首家全市场化运作配售电公司,自建新能源汽车项目110千伏变电站。全国首个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对废弃果蔬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让废菜叶“变废为宝”。在安宁、嵩明两大职教园区,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学校护航还有政策优惠,创业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记者 喻劲猛

责任编辑:赵玮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