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提供更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18-03-06 14:39:2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话 题

什么样的老宅能申报为文物?去哪些机构可以鉴定文物?怎样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3月1日,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就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解答。

文物保护 多措并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什么样的老宅能够申报为文物?去哪些机构可以鉴定文物?” 听众杨先生打进热线咨询。

“老房子能不能申报成文物要看有没有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表示,价值的认定要由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评估,一般可以到县级文物管理所申报。不管是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申报和评估认定责任都在县一级的文物行政部门,也就是当地的文化局,而且文物申报不收取费用;我省文物鉴定机构有设在省博物馆的文物鉴定站,还有省文物总店也提供民间文物鉴定。

“我省是文物资源大省,也是文化遗产大省,文化部门对文物保护坚持调查、收藏和研究,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杨德聪对我省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做了进一步介绍:经过最近一次文物普查后,全省的文物点达到1.4万多处,有四级文保单位3000多处,国家级的文保单位132处,省级332处;经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后,全省可移动文物收藏量达到78万多件,分别分布在省、州市、县三级的文物管理所或者各级的博物馆,仅省博物馆的收藏量就达到了22万多件,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每年我省都有推出新展览和举办宣传展示活动的博物馆,去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数达到了2500多万人次。在研究方面,我省青铜文化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以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为代表,大家比较了解的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这些遗址就是我省考古部门发掘的。最近,我省有两处值得关注的考古发现是祥云大波那古墓地发掘和江川的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图书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服务效能

“省图书馆没有投诉渠道,也没有反馈机制。”市民金先生打进热线建议公示工作人员的照片和姓名,设立投诉专用电话,真正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落到实处。

“图书馆建立投诉渠道和对投诉情况给予反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会尽快落实这两个建议。” 杨德聪表示,听众反映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图书馆工作人员戴着胸牌,可是因为人员走动,晃来晃去看不清楚。图书馆法的相关要求很细致,我省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也要随之进一步细化。

公共文化处处长李友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图书馆法律。我省已经召开了学习宣传贯彻《公共图书馆法》的视频会议,还将举办全省公共图书馆法的培训班,下一步还要通过宣传栏、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微信平台上网友“爱禾”说,玉溪市图书馆阅览室每天都有学生在里面学习,他们自带书本占座位,节假日这样的情况就更多,很多人去读书都没有座位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怎么来加强管理?

杨德聪表示,网友提到的情况,图书馆应该做一些引导。图书馆如果有充足的座位,不应该把学生拒之门外,如果座位有限,首先应该满足借阅图书的需要。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场地有限,观众的容量小,这是当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文化部门将采取多种方法,尽量扩大群众的容纳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社区文化 改“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

金沙社区是一个位于昆明城郊结合部的小区型社区,常住居民达2万多人。2015年,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就已经建成,并向辖区群众免费开放,但是社区群众却不是太满意。大家反映阅览室里书籍没有及时更新、电脑配置太差基本无法使用、活动场地缺乏。居民们希望安排一些讲座,开展公益演出,增加活动和锻炼场地……

“金沙社区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在我省基层普遍存在,也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杨德聪表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造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服务效能较低、文化人才匮乏。解决基层存在的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党建、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教等系统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促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有质的提升;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村、社区一级工作指导,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区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促进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级文化馆(站)培训和辅导功能,加强对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强对编创人员、团队带头人的培训,加大对各类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服务项目。

记者 李翕坚

责任编辑:自然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