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超 李秋明
行走在澄江县环湖公路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幅广告牌引人注目。
“只有把抚仙湖保护好,澄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未来。”澄江县县长范永光站在位于抚仙湖北岸的广龙旅游小镇工地旁说,“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在实处,把保护抚仙湖当作第一责任来对待,从思想上、根子上、行动上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得益彰。”
保护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抚仙湖在“十二五”末全国81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中斩获第一名。澄江县在全省2016年县域经济考核中,名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首位,并荣获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称号;2017年GDP增速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第6位。
这是一场发生在抚仙湖畔的对话,折射出了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去年11月份以来,云南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领域推进方式,深入持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为重点,在全省开展全覆盖大规模党员干部培训,突出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全覆盖——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要实现跨越发展更是须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
省委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今年2月至4月,先后举办了7期研讨班,对全省厅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市、区)党政正职进行全覆盖轮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领导干部头脑,为做好新时代的云南答卷指方向、明思路。
“只要全省人民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朝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大定位’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奋斗,产业集聚、美丽富饶新云南的美好愿景就指日可待。”曲靖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寇杰在省委党校研讨班期间,就“发挥水电资源比较优势促进云南绿色经济跨越发展”主题作交流发言时,对云南的发展满怀自信与期待。
去年11月份以来,全省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推动党员进乡镇(街道)及以上党校接受至少3天(24学时)集中培训。截至目前,各地各单位先后开展培训3000余期,培训党员35.2万余名。
半年来,从机关到社区、城市到农村,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各级各部门通过集中培训、“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多个载体、途径,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力求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强的政治定力、坚定的“四个意识”,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这是我入党以来第一次在市委党校参加集中学习,收获太大了。培养法治思维课程的学习,对做好新时代的城管执法工作尤其重要。”说起今年2月初在昆明市委党校参加为期3天的培训,昆明市西山区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刘燕丽依然激动。3天里,她与80多名党员一起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务知识、依法行政方面的内容,受益匪浅。
采访中,有很多普通党员表示,“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必要,进入实体党校开展如此正式的政治学习还是头一遭。既有80多岁的老党员在课堂上认真地记笔记,也有年轻党员得到公司大力支持前来参加的……不管是机关单位、社区、农村,还是“两新”组织,党员进党校学习已蔚然成风。
突出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是此次全覆盖大规模培训最鲜明的特点。省委组织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培训中要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党章设置培训内容,并规定这3个方面内容的培训时长不得低于各次培训班总时长的三分之一。
“把普通党员作为‘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的重点,增强广大党员‘四个意识’,增强政治素质和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各地各单位还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党员“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自主确定部分培训内容,使培训既体现政治性又兼顾实用性。如昭通市把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振兴作为“选修课”重点;迪庆藏族自治州结合藏区工作实际,把守土固边、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列入“选修课”重点……一次次务实管用的培训让大家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倡共享——创新培训载体
根据中央部署和省委有关安排,从2017年12月至今年底,全省通过集中轮训、“流动党校”“网络党校”等多种培训方式途径,依托各类平台,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使每名党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全省200多万党员要实现进实体党校培训全覆盖,在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方面均存在较大缺口,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昆明市委党校副校长李启斌以昆明市为例说,该市计划用1年的时间,让全市90%以上的党员集中到乡镇级以上党校进行不少于3天的培训,这就意味着全市33万党员中的29万多党员要接受集中培训,仅依靠市、县党校极为有限的资源显然不现实,这就需要各地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创造平台。
走进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水晶宫社区旁的朱德故居纪念馆,一场社区党日活动正在此举行。诵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温入党誓词、追忆红色历史......这场由翠湖社区党委组织的活动,参加者还有来自其他社区和驻社区的省人社厅等单位的党员。
华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卫玉介绍,华山街道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协调整合辖区内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点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由昆明市委党校挂牌搭建“华山党校”教学点,整合党校、街道、驻地单位的师资力量和其他教学资源,排出课程表,服务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去年下半年以来“华山党校”已举办党课培训和开放式组织生活18场次,服务党员2400余人次。
“这种形式非常好,内容丰富效果好,从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确实落地了。”省人社厅机关党委书记张增利说,他常参加“华山党校”组织的活动,还被聘为讲师,为大家授课。
半年来,各地各部门结合地域、领域、行业实际,唯求实效,坚持抓“线下”“线上”结合,整合资源,统一培训场地、培训班次、培训内容、师资调配、管理标准等,推动党校“下沉一级”,与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服务中心、区域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及乡村干部教育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联合挂牌方式,恢复或建立乡镇党校,建设一批“家门口党校”,制作一批“本土教材”,着力把党校建在党员“家门口”、把课堂搬到党员身边,打通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有效推进了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各单位通过资源整合,增设“万名党员进党校”基层教学点4000余个。
各地将农村党员冬春训、“云岭先锋”夜校培训活动、“云岭先锋”手机客户端网上党建工作纳入年度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基层党员学习培训工作。党的十九大代表、各级领导干部走进乡村院坝、城市社区、厂矿车间、医院学校基层一线,带头宣讲,推进党课下基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州县直单位党组织、村民小组活动室挂牌成立“新时代讲习所”;在峨山县,“李光才党建工作室”积极探索,为“两新”组织党员干部提供党建指导和学习方案;一些地方、部门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卧病在床党员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除了做好阵地、师资方面的保障,一些地方还对培训经费作出了具体规定。据昆明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处处长杨皓程介绍,昆明市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建立起各级财政拨付为主、留存党费为补充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充分整合面向基层的各类培训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今年3月,昆明市委组织部按“所辖每个建制村1万元培训经费”的补助标准对禄劝、寻甸、东川3个县区补助500万元培训经费。
严标准——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就是作风,学风映照作风。全省坚持建制度、抓督查,把“严”和“实”要求贯穿全覆盖大规模培训始终,不断推进培训科学化、规范化,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研讨记录、发言提纲、回炉补课销号单……走进红河州委党校党员教育管理科室,打开一本本厚厚的台账记录,可以查看每名参加过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的学员参训记录。
“州委严肃办学纪律,坚持把讲政治、守规矩作为遴选授课教师的主要原则;同时狠抓学风学纪,对学员管理从严要求,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考勤公示制度、回炉补课制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立强介绍,该州对因公、因事和因病请假未完成规定学时的学员,按照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参加回炉补课,补齐课时后给予销号,州级层面3期培训班共有150名学员参加了回炉补课。
昆明市官渡区同样在学风管理方面下足“智慧管理”的功夫。官渡区结合“官渡智慧党建云”平台建设,创新培训监管形式,将“万名党员进党校”工作纳入平台,举办单位、培训时间、参训人员人数、培训学时、培训进度等要素在平台上一目了然,便于精准管理。
各地各部门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还要求每个培训班次的党员均要佩戴党徽、诵读党的十九大报告、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唱国歌,增强仪式感,加强党性教育和锻炼,强化党员观念。
省委组织部紧扣训前、训中、训后3个关键节点,通过建立健全需求生成机制、学习参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推动各地培训高标准推进。训前抓需求研判,面对面听取党员意见、了解培训需求,精心设计培训专题和内容。训中抓过程管控,通过党建信息化平台部署电子督查台账工作,采取后台抽查方式加强督促指导;派出工作人员参与跟班、旁听课程等方式,盯过程、看效果,及时纠偏。训后抓跟踪问效,要求每名党员参加培训后及时撰写上报培训体会文章,对参训党员进行回访、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