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美编 赵行伟 制图
“党员干部尽职责,脱贫摘帽齐攻坚。下村基层工作组,深入田间到村户。无人照应孤寡人,列入村里五保户。病伤残的特困户,精准扶贫给帮助。带领村里贫困户,战胜困难找出路……”庙街镇古城村委会下南庄民间艺人杨家富创作的快板词,道出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脱贫群众的心声。
近年来,巍山县委、县政府坚持“真正把最贫困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来帮扶。”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满怀斗志投入脱贫攻坚战。
“压力在肩”狠抓落实
走进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一幅“作战图”格外醒目,清楚标明10个乡镇的指挥员、参战单位、作战单元、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巍山县以目标倒逼工作进度,县、乡、村都有各自的脱贫攻坚“作战图”,每项任务按十字坐标标记,横标定项目定目标,纵标定职责定时限,明确各级承办的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工作措施、完成时限和推进计划。
沿弯弯的山路驱车前行,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南诏镇新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怡人。新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幅幅“作战图”,文件柜里陈列着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村党总支书记何成林介绍:“除了墙上有作战图,每个扶贫工作队员手机上也有同样的作战图,以背水一战的意志和决心,决战脱贫攻坚。”
“3年来,从县到村的‘作战室’里,夜半三更经常灯火通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组长邓自标说,“挂图作战”让每一名干部感到使命在前,压力在肩。乡镇有脱贫攻坚示意图、目标任务表、精准施策表、项目一览表;村有脱贫攻坚示意图、目标任务表、贫困人口进出动态表、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表、重点工作落实表。贫困户门口有“挂钩责任公示牌”,让脱贫帮扶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五抓五促”病有所医
“今年5月24日,我们卫生院成功实施了首例腹腔镜切除胆囊手术,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手术相比病人疼痛少、住院时间短。”大仓中心卫生院院长字文松介绍,该院现有急诊科、内儿科、妇产科、中医科等20个科室,核定病床99张,引进了德国、韩国、日本生产的先进诊疗设备,能开展40多种常见手术,诊疗服务和医疗急救覆盖北片区5个乡镇15万多人,年住院患者达6000多人次,门诊患者达18万人次。
青华乡箐民村委会建档立卡户茶发昌,几个月前在建盖畜圈时不慎从房顶跌落受伤,送到县医院做了手术,政府为他“买单”约8万元,手术效果很好。他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健康扶贫政策,像我这种家庭状况,可能就是一辈子瘫痪在床,再也不能行走了。”
“3年来,巍山县在健康扶贫中着力抓体系建设,促能力提升;抓政策完善,促便民惠民;抓分类建档,促集中救治;抓政策宣传,促群众知晓;抓医生签约,促服务家庭。”县卫计局局长丁林丽介绍, 巍山县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合规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90%,大病集中救治,做到“一人一档一方案”,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2017年底,全县投入健康扶贫财政专项资金1468.23万元,整合补助资金820.41万元,实施41个标准化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层层对口帮扶,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抓实“一站式”、“先诊疗、后付费”等惠民便民措施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贫困人口方便看病。抓实预防为主、保障健康,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老百姓的健康意识,让贫困人口尽量少生病。全县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馨安工程”关爱老少
永建镇小围埂村村民晏光轮一家6口人原来是个幸福家庭,女儿、女婿和孙女在外打工。然而,女婿意外去世,全家陷入困境,新房建成却没能力装修,他家依然住着石棉瓦房。今年4月中旬,村委会实施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补助他家1.5万元装修了两间主房、新建了一个厕所。晏光轮充满感激地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村委会帮助,房子只有空着。”
“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小围埂村党总支部书记马克京介绍,去年7月以来,全村111名党员结对联系18名空巢老人和42名留守儿童,以党员自发捐赠、社会捐赠、捐资助学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行走访慰问。
“巍山县实施‘馨安工程’,让全县所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有1名以上党员或干部结对联系,实现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服务的无缝对接,构建起党委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帮扶模式。”巍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罗贵雄介绍,大仓镇率先探索实施的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主的“馨安工程”,迅速在全县各乡镇开花结果。
“馨安工程”建设“八有”服务中心:有一个功能齐备的活动室,有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基本资料台账,有一支稳定的帮扶队伍,有一名值班管理员,有一个阅览书柜,有一本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情况的登记簿,有一部联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亲情电话,有一套科学的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切实为外出务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四链融合”共同发展
庙街镇慧明村委会张官厂村的巍山县发相畜禽养殖厂。创始人是当地村民张发相。今年6月21日晚,他领到了由云南圭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提供的100头生态仔猪进行饲养。
“我要为脱贫攻坚贡献点力量,带动村民入股分利,共同产生效益。”张发相介绍,他向慧明村委会草场村村民流转了126亩山地,种植核桃、木瓜、红雪梨、车厘子共8000多株,建成324平方米养猪厩舍。目前,聘请了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来务工,帮助养殖生态猪和管理果木。
早在去年9月,巍山县立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与昆明家乡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云南圭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该公司在巍山县的投资代表人,积极推进生态猪养殖助推脱贫攻坚。目前,青华、五印、马鞍山、巍宝山、大仓、庙街6个乡镇的11个养殖合作社,把产业发展基金800万元注入公司,公司已向合作社、农户的15个养殖点及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仔猪1800多头,为每头猪投保理赔1000元。
巍山县在探索和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帮扶方式的基础上,创新“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利益链”为一体的产业脱贫致富“升级版”,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的运行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巍山县农业局局长沈看周说:“探索‘四链融合、共同发展’产业发展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产业兴旺注入了新动力。”
巍山县“一县一品”和“一乡一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长足发展。到2020年将扶持100个合作社发展生态养猪产业,扶持100个合作社打造以云岭牛为主的优质肉牛养殖产业,扶持100个合作社发展荷包头、树头菜、白芸豆、小米辣等乡土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董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