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项产业一条路子,一套机制一项保障”,漾濞彝族自治县以“四个一”抓党建促脱贫——
思路变行动 实干助脱贫
本报记者 管毓树
搬迁挪出幸福路
产业致富奔小康
“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保障机制,将优质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漾濞彝族自治县委书记杨瑜说,漾濞紧紧围绕产业做文章,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初秋的早晨,阳光洒在绿意盎然的漾濞大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笑脸。顺着郁郁葱葱的公路,走进龙潭乡密古村,道路干净、广场宽阔,烤房、猪圈、鸡圈一字排开。一幢幢连排农村“小别墅”,布局合理,形成了一幅和谐乡村画图。
无论走进哪一家,都可以感受到群众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甜蜜与幸福,“搬出穷山沟,走上致富路”成了贫困户讲得最多的话。
“村中共有4个支部,每个支部均有自己的创收产业,第一支部为农资料肥、第二支部为劳务输出、第三支部为烤烟、第四支部为核桃。”密古村党总支书记苏光说,通过举办漾濞龙潭畜禽交易,以昆明大观商业城农特产品推介点、州市乡镇市场等为销售渠道,打造“密古核桃”、“密古火腿”、“密古虫草一只鸡”等品牌,做强做精做优产业。同时,村中采取“党支部+”的模式,形成了石场、运输、销售、建筑为一体的产业链,生意做到昆明、保山、楚雄等地,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
“要让贫困户富起来,先要让带头人的精神‘富起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苏光说,村里党员有114名,是全县党员最多的村委会之一,通过发挥乡村党校作用,先后选派98名青年参加云南开放大学大专班学习,目前,44名学员拿到毕业证书。
据统计,近3年来,漾濞累计培训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两万余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产业引领作用、农村党员干部的领头雁和主心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
活动场所全覆盖
齐心协力助脱贫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就是一块阵地,就是一个中心。”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陈学伟说,漾濞采取“一支部一对策”,建立县级领导带头抓、县级部门结对抓、基层党委书记直接抓、第一书记下派抓的整体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与脱贫攻坚高度融合发展。
在龙潭乡龙潭村第三党支部,最为显眼的就是村中刚建成的活动场所,活动室内建设规范,新添置了书籍,党员制度上墙,成了党员活动学习、村民议事、村民集体办理客事和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龙潭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利新说,龙潭村有247户814人,设一个党总支、3个支部,有7个村民小组,已建成的4个活动场所覆盖了所有支部。下一步,将力争实现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个活动场所,让更多的村民有集体活动的地方。
“投资300余万元建设高发村民族团结文化活动广场,成为惠及多个村庄上千人活动的地方。”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派驻漾濞平坡镇高发村第一书记沈亮均说,通过抓党建促进脱贫,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党旗飘起来,先锋模范作用显出来,改变农村的面貌和老百姓的精气神。
“10名党员及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都要有一个活动场所,让村民有学习活动的地方。”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智深说。近年来,漾濞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资源,全力推进活动场所建设。截至目前,先后共投入资金6410万元,建成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302个,实现全覆盖。
党建扶贫双推进
精准脱贫显成效
风景秀丽的龙潭乡已路河村,肉牛养殖基地中的牛一头比一头肥壮。“养了44头肉牛,年底将达到150头,终于找到致富的路子了。”村党总支书记罗志会说,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的帮助下,建圈舍、种植青饲料、建肉牛养殖交易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带动附近的村民脱贫致富。
“前年60万元、去年200万元、今年1000万元、明年计划2000万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办公室主任、到漾濞彝族自治县挂职任副县长白贵友说,勘查院每年都以“跳高”的力度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当中来。加大集体经济的扶贫力度,增强造血功能。加大特色项目的扶贫,让贫困户和消费者双受益。在党建引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领域成效显著。
县扶贫办主任代洁文说,漾濞在脱贫攻坚中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政治生命责任状,制定时限表,形成“3+X”(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
加强党建引领,让每一个环节都实现扶贫与党建双推进,把党建与脱贫拧成“一条绳”。代洁文说,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漾濞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如今,在广袤的漾濞大地,党政部门和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全身心投入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战中,阔步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董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