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记者就像来到了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幸福大家庭,县内23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在建成全面小康路上。
“结合南涧县的实际,我们针对每个民族同胞都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南涧县委书记吉向阳介绍,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31个县级部门为成员的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起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苗族和布朗族脱贫重担。
南涧县有苗族聚居村17个、布朗族聚居村5个,总人口2300多人。“历经3年多的努力,先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让两个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县长王绍基介绍,截至当前,民族聚居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有安居、有议事点、有文化场所等。
全村共缝“连心衣”
记者一行沿着青山绿水间的水泥路蜿蜒前行,车子翻过一座座山梁,经过近两小时的车程后抵达乐秋乡下大湾村,这是一个苗族村寨,全村有30户124人。
村寨早已不复旧貌,处处流淌着欢声笑语。记者来到“下大湾苗族乡愁文化记忆馆”,不仅看到这个苗族村寨的过往,更清晰地看到它幸福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进崭新的乡愁文化记忆馆,只见一台手工织布机旁边陈列着4套精美的苗族服饰。
“这4套衣服是我们的‘连心衣’‘团结服’。”64岁的罗国珍老人左手抚摸着织布机,右手指着4套服饰介绍道:“靠左的是两套男子服饰,一套是大人的,一套是小孩的;靠右的是两套女子服饰,同样一套是大人的,一套是小孩的。两套小孩的衣服上都挂着一个小包,上面分别绣着“天长地久”与“幸福家园”四个字。
“‘天长地久’意思是希望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苗族同胞的好日子天长地久。而‘幸福家园’则表达了我们每家每户都幸幸福福、红红火火、健健康康的愿望。”作为衣服的设计者,罗建芳兴奋不已。她说,苗族同胞脱贫后的2017年,村子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新房,村民们十分感激,有了共织“连心服”的念头。
“由村里的3位老人把麻布剪成一片一片,交给村里的妇女们带回家,绣上花后交回来,再由3位老人将花片布缝合成完整的衣服。”罗国珍介绍,全村30户人家的主妇都参与了缝花片。今年元宵节那天,全村人聚集在广场上,见证3位老人用缝纫机将一块块花片布缝制成独具特色的4套苗族服饰。
“这4套苗族服饰是我们乡愁文化记忆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们苗族同胞生活富裕、团结一心、面向未来的标志。”乐秋乡党委副书记自平方说。
布朗大妈“三不愁”
“共产党来帮助,家家门前石板路,自来水引进户,有广场能散步,山腰铺上水泥路,路两旁栽上树,牛羊烤烟做支柱,核桃变为摇钱树,全村走上致富路。”这是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落龙寨文化广场文化墙上的一首布朗族歌谣。
步出广场,踏着村间的青石板小路,走进一座崭新的二层砖混结构小洋房,73岁的布朗大妈刘文珍端来糖果和瓜子招待大家。
“现在我是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期盼身体健康,多享几年幸福生活。”刘文珍说,“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日子。”
“我19岁就嫁到这里来,过了不少穷日子、苦日子。”因落龙寨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又加上科学技术落后,抚养6个儿女成长,让刘大妈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罪。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晚年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
“大儿子在外面工作,四个姑娘也都嫁出去了,生活都很好。最让我担心的是老二,他在家种田种地,没有钱,一直住着老房子。”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刘大妈家老二杜文因住房不达标,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帮扶。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杜文向亲朋好友借钱建起了二层楼房,彻底解决了住房问题。现在他通过种植核桃及中药材,走上了脱贫之路。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我们布朗族村庄变美了,生活变好了。”落底河村委会总支书记罗朝春介绍,5年前,落底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36人,人均纯收入约为1000元,截至去年底,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
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杨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