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强化防治狙击外来虫害
      发布时间:2019-07-12 09:20:1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背景

自今年1月草地贪夜蛾迁飞入侵我省以来,虫害扩展较快,16个州(市)125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由于草地贪夜蛾为杂食性害虫,迁飞、危害能力强,随着我省大春作物种植,发生危害成灾隐患逐步加剧,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话题

多位生物防治专家提出,应突出应急研究特色,以提供生防产品和实用技术为导向,重点做好搜集筛选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快速扩繁天敌昆虫、规模生产微生物农药,研究害虫发生地天敌昆虫和生防微生物保护利用技术等5项工作,促进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持续防控、有效防控。

“能吃难防”危害极大

6月11日至12日,农业农村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组”到云南部署推进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工作,调查采集天敌与生防微生物资源,细化室内防控效果评估试验,选择确定集中展示生防效果的试验田块。

小小的草地贪夜蛾,为何能让全国这么多生物防治专家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技术组组长张礼生解释,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侵入非洲,2018年扩散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我国,自今年1月首次在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现其入侵危害,截至7月9日,草地贪夜蛾危害已在我国21个省(区、市)的1152县(市、区)发生,对全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严重威胁到农业安全和粮食生产。

据了解,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通过取食叶片,钻蛀心叶、茎秆、雄穗、花丝等方式危害作物,作物受害后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时绝收。“草地贪夜蛾特能吃、特能生、特能飞,其寄主超过300种,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它的‘盘中餐’,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玉米是它的最爱;一只雌蛾每次产卵100~200粒,一生可产卵1000~2000粒,繁殖极快;飞行能力超强,可随同大气环流每天飞行100~500公里,国外有文献说在30小时内飞行跨度长达1600公里。”张礼生介绍说,正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天敌还没有对草地贪夜蛾形成有效的控制,其危害面更广、危害速度更快。

专家们预测,由于国内外虫源量较大、各区域虫源迁入期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南北方春夏季气候条件适合等因素,预计下半年草地贪夜蛾除在南方地区继续繁殖危害外,6、7月份有极大可能迁飞到黄淮、华北、东北和西北玉米主产区,对这些地区的玉米生产造成潜在的危害。

“以虫治虫”绿色防控

“我省夏秋玉米已陆续播种出苗,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充沛食源,加之防控漏网害虫的不断繁殖,以及境外虫源的不断迁入和我省以西南季风为主的气候条件,草地贪夜蛾扩散危害风险较大。”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李永川介绍,截至6月13日,我省16个州(市)125个县(市、区)已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加强监测预警防控刻不容缓。

草地贪夜蛾如何防?怎样治?张礼生表示,对于外来有害生物,需要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等多项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其中,利用天敌昆虫开展“以虫治虫”是害虫生物防治的核心手段,也是我国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措施,具有安全、有效、可持续、无残留等优点。

针对草地贪夜蛾正在我国自南向北蔓延的危急情况,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紧急启动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敌昆虫对草地贪夜蛾防控的室内和田间试验,并在云南多地调查采集我国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种类并评估防治潜能,为“以虫治虫”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张礼生介绍,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表明,蠋蝽和益蝽对草地贪夜蛾具有显著防治作用。室内测定表明,蠋蝽和益蝽均可主动搜寻捕食草地贪夜蛾,每头蠋蝽成虫1天内可捕食约25~30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2~3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每头益蝽成虫1天内可捕食28~41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或3~5头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开展了卵寄生蜂、幼虫寄生蜂以及瓢虫、草蛉、捕食蝽等天敌搜集鉴定及生防潜能测试,围绕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正开展防效试验,以科技推动草地贪夜蛾实现绿色防控、持续防控、有效防控。

“虫口夺粮”力保丰收

专家分析,我国大部地区适宜草地贪夜蛾的栖息和繁殖,草地贪夜蛾将成为我国又一个“北迁南回、周年循环”发生的迁飞性重大虫害,发生危害将成为常态。

对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专门作了批示。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和研究工作做出部署和安排。农业农村部专门组成专家组并安排部署专项研究和防控工作,确定应急防控研究方案。各相关省(区、市)农业部门迅速行动,全力以赴进行防控。

张礼生介绍,农业农村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组”积极响应,立即启动并推进承担任务。技术组提出各单位要迅速行动,突出应急研究特色,以提供生防产品和实用技术为导向,加快推进相关研究,深入害虫发生区指导防治,为越冬周年繁殖区等区域草地贪夜蛾持续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未来要做好5项重点研究工作,一要搜集筛选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拓展防治产品;二要快速扩繁天敌昆虫、规模生产微生物农药,提供防控产品和技术;三要研究害虫发生地天敌昆虫和生防微生物保护利用技术,提高持续治理效果;四要组装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等生防措施与其他实用技术,满足生产需求;五要根据害虫发生危害的区域特点,配合其他技术小组完善分区治理技术方案。

“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组”成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陈福寿副研究员介绍,针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危害,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迅速行动,积极开展了全省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控技术等研究工作,配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开展了捕食性天敌蠋蝽和益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控制作用研究。同时,在云南14个州(市)的30多个县(市、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云南作为草地贪夜蛾迁飞地及越冬繁殖地,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全省各级农业和植保植检部门、农业科研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引导农户采用生物农药、杀虫灯诱杀、性诱剂监测与诱杀技术等手段加强防控。各级各部门正全力以赴,为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贡献生物防治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董婵娟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