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打好云南多肉产业“下半场”
      发布时间:2019-08-05 09:12:4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据《春城晚报》报道,经过2016年-2018年的快速发展,云南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多肉产业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且产值占据国内多肉行业的半壁江山。但从眼下多肉价格“跳水”趋势和国外发展现状来看,云南多肉产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需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上努力。

云南之所以被称为多肉种植“开挂区”,最大的原因是气候,即四季温度较为稳定,紫外线强,多肉容易养出最好的状态。去年,云南多肉种植已超过6000亩,这其中有不少是外地商户,足见云南在国内多肉市场上的吸引力。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市场的无序生长,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如今多肉价格大幅“跳水”,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多肉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摆上货架的多肉植物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正如去年第三届云南多肉产业论坛上所提到的:现在很多行业都在谈论“下半场”,那么多肉产业的“下半场”又如何呢?

在迅速扩张的多肉产业“上半场”,供给远不能匹配需求。这种不匹配体现在数量上,如斗南花市上的多肉摊子常常热闹拥挤;也体现在结构上,如多肉爱好者去实体花市逛一圈,发现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品种。在讲究品质、个性和特色的多肉产业“下半场”,数量供给已经趋于饱和,就要在产品结构上下功夫,精准把握市场的兴奋点,推出符合需求、满足需求甚至是引领需求的多肉产品。要做到这一点,不妨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科技应用,二是文化融合。

科技应用更多体现在品牌培育、研发,种植规范,运送专业等方面。山东在国内多肉市场上久负盛名,其多肉产业直至今日仍能与云南、福建分庭抗礼,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更先进的生产设施和更明显的流通优势;日本的“十二卷”、韩国的“景天”之所以享誉世界,一个关键原因也是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和专业种植。这给云南多肉产业的启示就是大力运用科技提升质量,少一些“大路货”,多一些个性精品,打造富有地域性的产品品牌。

文化融合则是要把民族、地域、历史、时尚等文化元素植入到多肉产品中,放大植物的审美情趣、文化魅力和意趣指向。梅兰竹菊、苍松劲柏,这些家庭盆栽已经不止是一盆植物,而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主人的审美情趣。而当前国内多肉植物的审美水平还停留在“喜欢”“萌”等较为直接浅显的阶段,离内涵丰富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亟需在这方面进一步开拓创新,构建新的文化符号。(余国鹏)

责任编辑:杨景涵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