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社会 > 正文
“牛人”与“牛事”
      发布时间:2019-06-07 15:07:3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黄必志和他培育出的“云岭牛”,为云南乃至我国南方肉牛种质资源创新、产业提质增效做出突出贡献,其团队荣获201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团队类一等奖——“牛人”与“牛事”

 

 

“牛人”——他30余年来率领研究团队针对我国缺乏适应热带亚热带优良肉牛和牧草品种、草畜生产技术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展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云南乃至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支撑。

“牛事”——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肉牛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元杂交育成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具有耐热抗蜱、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早熟、繁殖性能强、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从品种层面解决了我国热带亚热带肉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博士和他培育出的“云岭牛”,无疑在云南乃至我国南方肉牛种质资源创新、产业提质增效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以黄必志为带头人的云南省草地畜牧业创新团队荣获201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团队类一等奖。

创新研发结硕果

打开电脑播放自己作词的云岭牛之歌,黄必志陶醉其中。“我就是喜欢牛,办公室里收集了不少牛造型的摆件,微信头像也是牛。”说起“云岭牛”的培育历程,黄必志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从小喜欢牛的他,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前身)作技术员,走上了研究之路。

云南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过去一直缺乏适应热带亚热带的优良肉牛品种,本地黄牛也大多用于耕田种地。为培育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优良肉牛品种,1983年云南省和澳大利亚合作开展了“云南草场与牲畜改良发展计划”,而“云岭牛”的培育成功正是得益于这一项目。

30余年来,黄必志率领团队以云南本地黄牛为母本,选用婆罗门牛、莫累灰牛为父本,通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5个世代选育最终培育出具备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好、性成熟早、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的“云岭牛”,这是云南省自主培育拥有知识产权的第一个肉牛新品种,中国南方第一个肉牛新品种,中国第一个采用三元杂交育种技术育成的肉牛新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4个肉牛新品种。

“与世界公认的生产雪花牛肉最好的日本和牛相比,‘云岭牛’毫不逊色。美国肉类协会专家也认为用‘云岭牛’生产的牛排已达到美国最优级牛排品位水平。”黄必志说,“云岭牛”体重是本地黄牛的两倍多,饲养周期比本地黄牛短,一头牛如得到完全利用可产生近20万元的价值。

技术推广见成效

“我的研究就是专注于‘一头牛’‘一棵草’。”这是黄必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4年,“云岭牛”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2016年,被原农业部指定为“十三五”我国南方肉牛主推品种。品种得到了认可,但如何建立起“云岭牛”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体系,加快新品种推广,成为了黄必志新的关注点。

近年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与30余家大型肉牛养殖企业共同建立了“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云岭牛”养殖及配套技术的服务与应用。随着繁育工作及推广工作的深入推进,目前,每年可提供特一级公牛200至300头,冻精50万至100万剂。

为给优良肉牛提供优质牧草,黄必志率领团队对本地牧草进行改良,建立了牧草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草产品开发技术体系,收集保存云南重要乡土牧草资源1500余份,通过国审牧草品种登记16个,创制鸭茅优异种质300余份,选育鸭茅新品系8个,相关研究成果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超过50万公顷。

随着技术的推广,“云岭牛”已在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等8个州市建立起扩繁群和改良点;在“产、学、研”更加紧密的结合下,“云岭牛”从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的市场产品,“听牧”“三江并流”“爱伲”等知名品牌的牛肉也走上了广大市民的餐桌。“云岭牛”在促进肉牛产业升级的同时,正带动当地牧草种植、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脱贫战场显身手

“‘云岭牛’价钱好,真正成了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致富牛’。”2017年,中央电视台“我为特色农产品代言公益活动”现场,我省青年彝族歌唱家陶建阿成用歌声为“云岭牛”代言,唱出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

云南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在贫困地区发展肉牛养殖对当地农户来说更实际,也是云南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

自2014年以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共组织科技人员60余人次到我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累计培训“三区”基层科技人员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册,服务“三区”养殖企业60余家。

多年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采用“科研+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在全省多个州市推广“云岭牛”种公牛、冻精,生产杂交改良肉牛。根据监测调查,每饲养1头“云岭牛”杂交改良牛可比本地牛多增加收入1500元至3000元。

如今,陶建阿成歌词中的“致富牛”正引领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下,佤族群众通过种草、养牛、务工参与到“云岭牛”养殖产业过程中,务工工资每天不低于100元,种植饲草一年收入几万元,代养牛还可获得更多收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建起了中国滇南“云岭牛”纯种繁育基地,通过订单养殖带动周边散户向企业靠拢,增加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记者 季征)

责任编辑:董明强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