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排头兵 绿漫彩云南——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中)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新要求。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
彩云之南正徐徐展开绿色发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画卷。
生态优先 上下同心抓保护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全省各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化作高原儿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强大动力。
隆冬的清晨,寂静的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还没有苏醒。从“猎猴人”变为“护猴人”的蜂志森攥起一根木棍,背上包出了门。山路崎岖,杂草丛生,蜂志森巡山一次要走上10多公里,晚上等滇金丝猴睡了,他才下山。护山、爱猴,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维西分局,这样的“护猴人”有100多人。
不断加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了滇金丝猴的栖息地,猴群连年“添丁增口”。几年时间,维西范围内的滇金丝猴种群增加5个,数量增加了500来只。
这些以个位、百位增长的珍稀动物,数字不大,但这是高原儿女不负重托,积极践行生态优先,上下同心共抓保护的生动体现。
丽江老君山腹地,林海茫茫。“只要不砍林子保护环境,不消担保,就能到‘村寨银行’借款解燃眉之急。”从没走出过大山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黎光村委会村民熊春华对“村寨银行”的规矩说得头头是道。
黎光村委会位于三江并流老君山核心区,有117000亩集体林,单靠小组长、护林员管护森林,管不过来。怎么办?创新管护办法是唯一的出路。黎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蜂金龙介绍,黎光村与丽江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联合实施了“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项目”,在各村小组成立起“村寨银行”,村民只要承诺保护好生态,就能到“村寨银行”借款,反之则要受罚。如今,村里乱砍盗伐林木的现象已经绝迹。
洱海畔,洱源县三营镇士登村的村民邵双荣看一眼波光粼粼的湖水,一狠心开动旋耕机铲除了自家已种下的大蒜。“我是共产党员,要带头保护洱海。”邵双荣说。邵双荣家种了6亩多大蒜,这两年的年种蒜的收入都是几万元。铲除大蒜改种蚕豆和大麦,收入将减少很多。像他一样,全村原来种植的3158亩大蒜,如今全部改种蚕豆、大麦。这一改,将减少化肥施用量380吨,随水进入洱海的氮等农残大大减少。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策支持等举措,给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装上“加速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在完善;让绿色种子根植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支持者、实践者、建设者,云南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全省一些重要的生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森林覆盖率在上升,河湖水质在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在下降,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在增加。云南绿色发展的基础更牢、步伐更稳。
绿色发展 防治污染出硬招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工作思路,以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是那样坚定。
不做表面文章,更不空喊口号。治污攻坚战中,最硬的执法、最实的举措,回应着民众对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关切。
2018年的最后一天,隆隆机声中,紧邻洱海、建筑体量达2000多平方米的“聆海沐月”客栈轰然倒下,至此,大理市完成了对1806户生态搬迁户最后一户的拆迁。
“为了保护洱海,沿湖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全镇552户群众如期完成生态搬迁任务。”喜洲镇党政办主任李福华说,“我们会进一步做好搬迁户过渡期安置的服务工作,对拆迁出的建筑垃圾分类处置,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和湖滨带的恢复。”
根据规划,将要展开的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既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发挥保护洱海的作用,又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让广大群众共享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云南不仅有硬措施,更在依靠科技、发挥市场力量上积极探索。
穿过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专门从钢铁烟尘中回收锌、铅、镉等多种元素的鑫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个旧市鸡街的厂区就在眼前。带上安全帽,走进占地240亩的厂区,车间里、道路上看不到一点灰尘。电子显示屏上,“资源有限 循环无限”“绿色未来 我们参与”的环保标语不断变换。公司党委书记杨宝华说:“不断研发,苦苦摸索,我们有了一套成熟的固危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就是从钢铁烟尘中回收锌、铅、镉、铋、锡、铟、碘等多种元素。烟尘中的铁被转化为铁精矿;去除有害杂质后的废渣用于生产环保免烧砖;生产流程中产生的余热用来发电。整个生产过程零排水、零排渣,废气达标排放。”
目前,鑫联环保已经与邯钢、首钢、宝钢、昆钢等10余家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建起了以云南、江西、河北为大型枢纽基地,辐射全国的环保技术服务网络,为钢铁企业的废气处理找到了出路。眼下,企业已达到每年200万吨的处理能力,实现的产值突破亿元。
以新的姿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云南不仅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和举措防治污染,依靠科技和市场的力量,变污染为资源和效益的探索亦可圈可点。
创新驱动 培育绿色新动能
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立下规矩、划定红线、重拳治污……倒逼各地来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既做好防治污染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又积极探路做好绿色产业增长的“加法”,新时代的云岭大地涌起一波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热潮。
小寒时节,寒风瑟瑟,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区内热火朝天。高速运转的生产线、穿梭忙碌的工人和一车车即将出厂的各类核桃加工产品,昭示着核桃下树后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正在延伸。公司董事长张跃进说:“升级发展,公司已实现核桃产业链的全覆盖。目前,公司除了加工生产核桃乳、核桃仁、核桃油等传统产品外,用核桃青皮生产的天然染发剂、天然除虫剂,用核桃硬壳生产的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也不断问世。”此外,由全程参观核桃乳生产线、核桃博物馆、核桃基因库、核桃功能产品等组成的核桃工业旅游项目正吸引着一批批游客。
在楚雄,核桃等绿色产业正不断升级,小小核桃已实现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产业延伸、加工增值。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一颗橡胶籽”成就一个生物产业的精彩正在上演。1月10日,记者走进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只见4000平方米的车间里,10条木塑产品生产线正紧张地运转着。成堆的橡胶籽壳,经过粉碎,加上PVC粒子等原料、再混炼、造粒和挤压成型后,颜色形态各异的木塑产品就魔术般地出现在了生产线的另一端。
“我们一天内就可以把过去废弃不用的橡胶籽壳,加工生产成立马可以拼装成房屋的木塑产品。” 公司副总经理杨晶介绍,目前这条木塑产品生产线的年生产量可达1万吨,可以建造7000幢房屋。
走进年生产量达2万吨的食用油生产车间。只见发动当地群众捡拾回收来的橡胶籽经过烘干、脱壳、蒸炒、压榨、精炼、脱色和除异味等工艺后,变成了一桶桶烹饪用的食用油。工作人员介绍,橡胶籽还可生产精油,而以橡胶籽油为主要原料的“多哥奶”固体饮料等绿色产品生产线,已在景洪市嘎洒镇建成投产。
随着一批批产品在市场上的俏销,公司的知名度和效益在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橡胶籽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系列和木塑建材系列产品,已经申报了120项专利,有24项获得了国家授权,公司的产值也超过了1亿元。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岭大地上下同心、协同奋战,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全面实践,攻坚战、持久战、转型战一场接着一场打。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加大创新力度和绿色产业提档升级,红土地上,绿色发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正抒写新的篇章。 记者 张锐 戴振华 庄俊华 李树芬 吕瑾 和茜 张帆
责任编辑:董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