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10时许,北京人民大会堂穹顶璀璨、群星闪耀,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2100多名各族各界委员带着收获、带着信心走出会场。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走在行列之中。会期中,他们认真参加会议、积极建言资政,在2019年履职答卷上留下了闪亮的“第一笔”。握手告别,踏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大家又将汇入人民之中,为中国梦共同奋斗,像星星一样,在时代的天幕上发出自己的光芒。
一起见证
作为中国政治的年度盛会,此次大会日程满满,举行全体会议、界别小组会议和联组会议,审议和讨论各项报告。其间不乏重要时刻,值得铭记。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友谊宾馆,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总书记的讲话历史感深厚、时代感鲜明,遵循了文学文艺创作规律,对文艺社科事业发展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历史前瞻性。”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范稳现场聆听了讲话,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多出精品力作。
“如果仅仅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没有解决文化上的荒凉,乡村振兴战略就缺乏基础。”范稳在联组会上发言,希望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电影院、农民演出队,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为文化扶贫不懈努力,扎根乡土积极创作,用精品力作回馈人民。
和范稳一样,住滇全国全国政协委员何庆也在会上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悟。
3月11日下午,何庆面对2100多名委员作了题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的大会发言,回望边疆巨变,倾吐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
回驻地的路上,来自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委员走到她身边说:“你说得对,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打开朋友圈,千里之外的家乡反响热烈,“你讲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心声”,大家留言点赞。何庆感到,四面八方的声音不断汇集,拧成一股强大力量。“这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她从中看到了人民政协在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中的优势和作用。
何庆说,她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到自己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群体中,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说清楚、讲明白,更好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起成长
回望熠熠生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走出会场,走下人民大会堂东门台阶,沿着来时的路一步又一步。这些天里的一幕幕涌上委员心头。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黄丽云还记得在3月7日民族界别联组会上,她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出建议,现场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与会负责同志的积极答复,令她备受鼓舞。
从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到把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记者们发现,几乎每次小组讨论黄丽云都会发言,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具有针对性。她说,全国两会是传递基层声音的好机会,能让各界各族委员交流思想,共议边疆发展,提高了建言资政的质量。今年,她准备就云南沿边州市如何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如何更好地担起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责任进行调研,把基层好的意见建议带到明年会上。
走出人民大会堂,黄丽云在朋友圈感言:春风徐来,踏上履职新征程。
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段明龙还在回想闭幕会上汪洋主席的讲话,“政协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所有委员都要尽职尽责,用心用力”。
今年会上,这位年轻的住滇全国政协委员更加自信坦然,提出了《关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等5个提案,正如他所说,他在履职中收获了成长。
“汪洋主席在讲话中说,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人民政协在学习中走到今天,更要在学习中走向未来。作为年轻委员,要继承和发扬人民政协优秀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段明龙说,他要继续加强学习,以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地方的发展、推动每个问题的解决,使建言资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
一同追梦
来自怒江的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丁秀花在人民大会堂前被记者团团围住,询问脱贫攻坚情况。“2018年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怒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喜人变化。”丁秀花言语中充满自豪。
今年会上,她格外关注国家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信息,放在包里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读多遍,用红笔勾画了不少地方,一页页笔记本写满思考与收获。“怒江州今年要完成贡山县脱贫摘帽,还有9万多人要脱贫,6万人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如期完成任务,是百姓最大的期盼,也是怒江最重的责任。”丁秀花感到,要写好每年的“委员作业”、答好时代考卷,压力不小。“但压力也是动力。”她说,闭幕会讲话里说,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体现在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今年她将围绕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抓好落实,继续深入调研,争取明年提出几个高质量提案。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田静接到了一个让她欣喜的电话,她提交的《关于国家支持非遗手工技艺成立公益技能培训机构,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的提案》已经立案,将由国务院办公厅承办。“我感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田静说。
作为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连续两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让非遗技艺在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中担起更重的担子、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成立技能传习中心开展探索。从实践中收获的经验,让她的思考更为深入细致。
“建水紫陶传统技艺共计108道工序。通过理论整理,形成有据可依、有艺可传的技能规范和培训体系,开展免费公益培训,农村青年可以较快拥有一技之长。习艺过程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滋养,提升了思想素养,有益于乡村治理。”在会议讨论中、在与委员们的交流中,田静结合就业优先和乡村振兴这两项今年重点工作提建议、谈感受,让更多的目光汇聚到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新路上。
她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回去后,将继续立足乡村,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手工艺人,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家乡的窑火和传习中心的课堂在召唤着她。
记者 刘晓颖 尹瑞峰 李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