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工业经济版图上,开远市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拥有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曾经是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建材基地,素有“滇南明珠”的美誉。
然而,在开远短短几天的采访中,我们一路感受到的,不是开远人对成绩的陶醉与自豪,而是他们对发展之路的审视与探究:已经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火车头”,究竟还能快跑多久?资源和环境还能支撑多久?怎样改变“重工太重、轻工太轻”的产业结构?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看到问题的同时,开远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区位条件优越,开放发展优势明显,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从供给侧改革发力,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创造良好环境,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子。”开远市委书记孔劲松说。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开远市委、市政府切实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谋发展、抓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取得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新突破,实现了从“一煤独大、黑色经济、污染之城”到“多元支撑、绿色发展、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数字映衬着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达54.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11.7∶45.7∶42.6优化为2018年的8.5∶37.2∶54.3,以煤为生产要素的六大传统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72%下降到51.4%。
发展之道: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
走进开远,我们有三个“没想到”:站在“幸福大草原”,没想到天是那么蓝;漫步河滨路,没想到水是那样碧;置身现代高效农业园,没想到花朵是那样明艳。步步皆景、四季如画,新景、新城正成为开远新的亮丽名片。
“历史上,以煤化工为主的重工产业布局,使很多骨干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排污大户,造成开远市空气、水土等环境严重污染,‘灰城’‘臭城’远近闻名。”开远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文辉说。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上下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强烈共识。连续几届市委、市政府拿出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跳出既有格局,纵横捭阖,决定用“城市转型”撕开遮蔽在上空的“雾霾”,重新整合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循着这样的思路,2015年底,凤凰生态公园破“石”动工。“这里原来聚集着7家采石场,是一个乱石山、垃圾山。”开远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以凤凰湖片区“城乡一体”整体城镇化项目为引擎,开远市高标准规划建设4.9平方公里生态新城,打造“一山一湖一湿地”生态核心区,仅用14个月时间,回填土80多万立方米,在垃圾山和废水塘中建成占地3500亩的凤凰生态公园,实现“荒山石山变青山,浑水浊水变秀水”。
出于对自身条件清晰的认知,开远结合全市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情况,全方位对《开远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城市”及城市建设“现代化、一体化、国际化、个性化”的理念,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及建材工业基地的定位,把开远建设成集文化、体育、生态、旅游、宜居、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新城。
“城市基本上分为了‘三区’:城北工业片区、中部综合性功能片区,以及南部依托凤凰湖、凤凰山、技师学院、高铁站着力打造的城市新区。”开远市住建局负责人说。
开远由“小”变“大”,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单一经济”桎梏,用一个洋洋洒洒的“大开远”跳出“小圈子”,打造着新的增长极。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城市转型战略实施不到5年,开远城市建成区扩大到26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7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4年的87.7%提升到2019年8月的98.3%,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评选,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这座曾经被标以“臭、热、闹”的污染之城已然蝶变为生态宜居美丽新城。
生态核心区的打造,为探索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供了现实路径。优良的生态“磁力”,催生了体育创意产业园、生活物流园等项目,泊金凤凰酒店、碧桂园等企业纷纷入驻,带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育、健康娱乐、康复疗养等服务业集聚发展。全市正向着宜居宜业的“生态城”、欣欣向荣的“商贸城”、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健康城”目标迈进。
治本之策:以绿色发展推动难点突破
开远工业产业基础雄厚,但长期以来,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产业大而不强。
开远市不断增强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先后开展经济转型干部专题培训、高质量跨越发展思想大解放大讨论等活动,着力破除各级干部重GDP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和“等、靠、要”等思想,拿出图变之心、破壁之举,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解决开远发展最紧迫、矛盾最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思路、工作举措和实际行动,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红河原田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安全员娄应龙在压力表前仔细登记:“以前烧锅炉,供气不稳定,现在由电厂供热蒸汽,腐皮、腐竹的质量有了保证,干净卫生安全,还省去买煤和处理炉渣的麻烦。”
娄应龙说的“电厂”,指的是国家能源集团开远发电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国电小龙潭发电厂,是我省20世纪80年代最大的火力发电厂。“2012年以后,云南省水电和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火电利用小时急剧下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回忆起以前的困境,公司总经理魏兴文颇为感慨。
“思路决定出路,越是困难时期,越要转变思想认识,打破思维定势,越要奋发有为,以绿色发展推动难点突破,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开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抢抓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时间窗,从煤、电等传统行业的供给侧发力,积极争取“以热定电”政策,高度“耦合”已经形成规模的周边豆制品加工产业,加快电厂由传统火电企业向新型绿色热电汽企业转型,建设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通过集中供热,取缔关停效率低下的64台4吨小锅炉,每年取代散烧煤50余万吨,有效治理了传统豆制品加工企业“散、乱、污”,带动了煤、电产业共同发展。园区共入驻投产41户企业,2018年实现工业产值10.8亿元,今年1月至6月园区实现产值7.3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解决3000余人就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远发电有限公司设备利用时间也从2015年不足1000小时,提升到2018年的4868小时,比云南统调火电平均高3240小时,最大时供热量突破268吨/小时,成为云南火电转型发展的标杆。
关键之举:以改革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为避免出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开远市积极调整布局,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转型,以同步建设高效现代农业园、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轻工业产业园为抓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物流包装、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产业迭代体系。
优服务,减税费,宽准入,强法治,一步步关键举措持续发力,为园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抓工作机制创新。确立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不破法规破常规的思路,探索建立项目规划“一张图”、资源配置“一本账”、服务项目“一组团”、督查管人“一盘棋”的“四个一”工作新机制,为项目高效落地、按期投产提供坚强保障。
抓政府服务创新。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新机制,实行“一站式并联审批”和“一章入园”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新机制,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企业投资备案时限从5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申请材料精简为2项,使项目落地更快捷。
抓招商引资创新。当年签约、当年启动、当年投产,锦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开远制造”零的突破,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电视、车载显示等领域,长期与华为、小米、OPPO等知名手机品牌供应商合作。公司今年6月投产,7月份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抓金融支持机制创新。打包6000万元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基金,交由红河创森公司,对高效现代农业园全程统一规划设计、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营运管理,撬动6.8亿元社会资本和农发行1.7亿元贷款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开创了国有控股公司融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运营、政府部门监督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实现政府零负债、企业有效益、产业大发展。
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形成涵盖高效现代农业园、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轻工业产业园为主的园区产业体系,集中了65%的规模以上企业,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70%以上。
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开远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激情四射的发展活力、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孔劲松说:“开远市的转型,转出了一座生态城,转出了一批新产业,转出了干部的精气神,转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李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