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一大早,刚参加完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回到西畴的县委书记蒋俊就来到兴街镇清河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村小组长和党员代表展开座谈。与大家一起商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群众反映的污水处理、路灯建设、河堤治理等实际问题,并逐一进行了落实。蒋俊说,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揪心事、愁心事就是不忘初心,就是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
在西畴工作的每一天,不管是担任县长,还是担任县委书记,蒋俊一直把脱贫攻坚装在胸间,记在心里。
“没有到过西畴,很难想象西畴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不走进西畴,难以理解西畴脱贫攻坚的辛酸。”蒋俊说。7年前,组织安排他到西畴工作。当时的西畴很“愁”人,看山愁、看水愁、看地愁,心里更是“愁上加愁”。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石漠化高达75.4%,七分石头三分地,缺土又缺水,群众过着“石旮旯里刨饭吃”的苦日子。记得第一次走进三光村,一眼望去,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石窝窝里种满玉米,破旧的危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透风的土墙、空空的粮缸,一个字:“穷”。这样的地方能脱贫吗?当时蒋俊心情非常沉重。
但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用热血汗水与石漠抗争,挺直脊梁向贫困宣战,创造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从此,蒋俊立誓做“西畴精神”的坚定实践者,带领西畴人民早日摆脱贫困。
当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响,面对打赢石漠化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蒋俊带头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石漠化贫困地区脱贫”的新路子。通过不断实践,他推动实施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如今“三光”村已变成“山区绿起来、村庄美起来、群众富起来”的“三来”村。
要致富先修路。西畴群众要致富,必须劈山修路走出大山,将过去修路保通转向路面提档升级。蒋俊主导实施“群众主动、干部带动、精神鼓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模式,并担任指挥长推动落实,坚持哪里积极性高就先支持哪里,与群众达成占地不补、占田不补、占林不补、占房不补的共识。5年来,累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400多万个,县级补助2.2亿元,撬动群众集资投劳7.6亿元,硬化村组道路2290公里。
脱贫攻坚战以来,蒋俊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寨寨,用脚步丈量着这片渴望改变的热土,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他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宣传党的好政策,找准致贫原因,把“两不愁三保障”做实做细做精。
进入新时代和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蒋俊把乡亲们的腰包鼓不鼓,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好不好的标准。他始终把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实施“五分钱自治工程”,群众每人每天节约5分钱,1年18元,用来聘请贫困户打扫村内卫生,让群众用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到目前,全县共聘请1469名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既改善了环境,又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面对1.8万户危房改造任务,他带头制定危房改造补助政策,采取“以户找房、以房找人、一户一策”的方式,用2年时间,实现危房全部清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县委书记,教育也是蒋俊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印象最深的是到县一中调研,当时正值下课,学生们挤在一起,只见人头不见地面。校长汇报说:学校占地仅30多亩,在校学生近3000名,加之地处闹市,白天喇叭声,晚上夜市声。蒋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晚就研究推动学校搬迁。西畴县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但把最好的土地用来建学校,如今的县一中建成占地300亩的花园式新校园。
脱贫靠什么?蒋俊认为靠的是不甘落后,靠的是苦干实干,靠的是创新进取,靠的是干群一心,凝聚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2018年底,西畴县累计脱贫退出9141户34857人,贫困发生率从17%下降到1%,西畴顺利脱贫摘帽。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蒋俊说:我将继续与全县干部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让新时代“西畴精神”永放光芒。(记者 张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