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波澜壮阔七十载 巍巍彝山立潮头
      发布时间:2019-09-12 08:39:4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岁月流转,见证历史的变迁。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从此翻开了“中国彝乡”历史崭新的一页。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威楚大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谱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华章。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今天的彝州,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水利设施星罗棋布,绿色能源优势突出,通信光缆进村入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彝山华丽蜕变,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昌盛、民族团结、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民族自治州。

站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将镜头和笔触,对准彝州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民族团结、基层党建、民生事业、现代农业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聚焦基层、聚焦典型、聚焦鲜活事例,讲述百姓故事、表达群众心声,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叙事纪实手法,呈现千里彝山的沧桑巨变和各族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个党支部 强基固本日子甜

走进姚安县左门乡的阿苤啦村委会,室内墙壁上悬挂的“脱贫攻坚红旗村”牌匾格外醒目。该村已连续3年评为全县“脱贫攻坚红旗村”,是整个姚安唯一贫困发生率为零的村子。然而在脱贫摘帽前,这个有140户517人的山村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32%。

时间回到2016年,当时的阿苤啦村委会干部结合实际,经过多方比较权衡,最终选择了适宜当地水土气候的山药作为主要产业在全村推广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为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干部们还耐心说服大家购买种植业保险,保险费除少量由农户承担外,约80%由政府补贴。

“模具横向种植”是阿苤啦村党员干部经过实践验证后,能对山药种植提质增效的一项新技术。在开展示范种植之初,村委会计划向村民免费发放这种新技术所需的模具,但大部分村民态度保守,不愿接受。一年后,当看到新技术试种下的山药地喜获丰收,质量、产量、收入“三增长”后,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才被彻底激发。一些人甚至主动表示,哪怕没有一亩地2000元的模具补助,也要加入山药种植。如今,这里出产的优质山药已成为山药界的新晋“网红”,就连姚安本地人要饱口福都必须提前预订,群众的钱袋也随着山药的走红而鼓了起来,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阿苤啦脱贫攻坚的优异表现,与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密不可分。”县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如此总结阿苤啦村成功脱贫的原因。

近年来,阿苤啦村党支部通过大力推行“一学两做三示范”,使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相互促进,取得扎实成效。“一学,就是抓好党员学习教育,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同时组织党员常态化开展种养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党员致富带头能力;两做,即党员做义务卫生监督员和义务扶贫帮扶员;三示范,则是创建党员环境卫生示范户、党员产业发展示范点、美丽乡村示范组。”村党支部书记周永寿总结道。

据了解,目前阿苤啦村人均种植山药至少一亩,亩产值可达15000元,预计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2888元。“村委会打算大面积推广魔芋种植。阿苤啦山高坡陡,地形气候让村民们有种核桃的传统,而魔芋喜阴,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刚好就是‘麻雀谷子一场打’,两种作物都能够效益最大化。”周永寿满怀信心地说,“一亩魔芋的经济产出可达3万多元,村委会已经与收购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最低收购价,农户不必担心市场价格波动,安心种好魔芋就行了。”

本报记者 秦明豫

一套节水系统 科技浇灌幸福花

艳阳高照的正午,元谋县元马镇大水井村村民朱应明正在使用高效节水系统浇灌自家的玉米地。他一边注视着水流大小一边对记者说:“与原先大水漫灌相比,精准滴灌更加节水、省力,我都不需要守在这里,调好流量后就能回家了。”

朱应明所说的精准滴灌,是元谋县与大禹节水集团共同探索打造的一个高效节水项目——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由他的演示可见:只需将预先充值好的水卡插入田边水表,然后调节闸阀水量,水流即可通过埋设在田间的塑料管,精准滴灌到每棵作物的根部。

“过去传统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在输送途中浪费很大,碰上用水高峰,还时常会引发村民之间的用水纠纷。”朱应明坦言,采用精准滴灌后,大家刷卡消费,杜绝了人情水、免费水和霸王水的情况发生,而且与传统浇灌相比,精准滴灌省水、省力还省钱。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被誉为“冬早蔬菜之乡”。然而长久以来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却制约着当地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统计显示,元谋年降雨量657.5毫米,蒸发量3627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5.5倍,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1249立方米,仅占全州、全省人均数的1/2和1/5,全县缺水达1.2亿立方米、土地缺灌率高达44.83%。

“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投入运行,正是针对这一难题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解决方案,它有效激活了元谋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县水务局副局长彭垭决介绍,该项目在2016年被财政部列为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工程总投资3.0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2亿元,社会资本投资1.47亿元,农户自筹自建田间工程投资0.41亿元。项目鼓励社员入股,参与管理,参与分红,群众成为项目的主人和受益人,极大提高了参与管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套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建共管共赢”的良性运营模式。

“节水项目实施后,项目区亩均用水成本由原来的1258元降至350元,亩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9,年节约用水2158万立方米以上,解决了全县1/4的土地缺灌问题。” 彭垭决总结道,精准滴灌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使群众从传统粮食作物转向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提高了收入,也有力助推了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本报记者 秦明豫

一个县 宜居宜业好风光

9月3日,双柏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美丽县城”双柏又添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今年7月,双柏县凭借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荣获2019年度“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为我省8个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的县之一,也是目前楚雄彝族自治州首个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的县。

一个个含金量极高的荣誉,展现的是双柏建设取得的耀眼成绩。

来到双柏县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街道,绿色清新的空气,漫步县城查姆湖畔,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碧波跳动,湖岸的树木郁郁葱葱,树林里鸟声鸣鸣。“以前这里叫小庙河,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现在,湖水变清了、绿化增多了、道路干净了,县城越来越漂亮,生活在这里感到满满的幸福。”正在遛鸟的市民胡永林感叹道。

近年来,双柏以打造全省“美丽县城”建设标杆县为目标,以干净、宜居、特色为核心,紧扣“共建干净家园、营造宜居环境、打造特色风貌”指标内容,以“6+2”城市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查姆湖提升改造、城中村改造、市政基础补短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15.42亿元资金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县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颜值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目前,双柏县城建成区已全面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100%;建成区绿地面积122.9公顷、公园3个,绿化覆盖率达42.8%,河道绿化普及率达91.54%;累计拆除违法违规建筑7.14万平方米,治理整改3.45万平方米;主要道路、广场亮灯率100%,完成县城主要道路两侧892户11.32万平方米建筑物特色风貌改造。

“双柏县力争通过3年努力,把县城打造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园林城、休闲宜居地,努力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查姆虎乡、养生福地、生态双柏、滇中绿珠’最美县城,实现‘生态环境明秀美、空间景观品质美、功能产业活力美、人居生活和乐美、文化繁荣精致美’,打造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的典范。”双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鲁泽强说,双柏还将着力推动产城融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美丽县城”建设的持久动力,以妥甸酱油世纪酱香产业园、文峰中药、查姆彝药养生小镇等工业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县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本报记者 吕瑾

一座城 老城绘出新篇章

金秋的禄丰,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以绿色理念引领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更是跑出了“加速度”。

“8月19日,武定高钛渣生产线正式复产,年内计划产出高钛渣1.5万吨。”在勤丰镇,新立公司总经理刘红星介绍,今年6月龙蟒佰利联集团成功摘牌云南新立钛业68.1%股权及相关债权,强强联手进一步巩固扩大氯化法技术优势,提升氯化法钛白粉产能。“9月,海绵钛全线复产试生产,年内计划生产海绵钛1000吨、钛白粉3500吨,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

作为我省工业老县和资源大县,禄丰曾以剪刀、铁锅、香醋“老三样”闻名于世,冶金、煤炭等产业发达,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市场新变化和绿色发展新要求,曾经的荣耀却成了“龙乡”之殇,高能耗偏重的产业结构,制约着禄丰工业经济续写辉煌。

困境之中,禄丰工业人没有畏难止步,而是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牌。全县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钛、硅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投资38.4亿元的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新增发电量10亿千瓦时;2018年,西安隆基年产10GW单晶硅片一期项目竣工投产,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的“禄丰速度”;2019年,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国内钛白粉行业最大上市企业龙蟒佰利联集团的牵手,又让“绿色新钛谷”建设陡然提速……短短几年间,一批批重大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的落地实施,为禄丰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增添了强大动能,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的重要支撑。

目前,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禄丰工业园区“一园六片区”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凸显,一批省内外大企业纷纷落地筑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强势崛起。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69.62亿元、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6%。在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上,禄丰正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县域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以禄丰为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工业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质重优,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417.12亿元,比1958年建州时增长1069倍,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倪金国

一个村 携手共进奔富路

初秋,走进武定县狮山镇旧城社区马豆沟村,沿着崭新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前行,两旁一栋栋青瓦红墙农家小楼规划整齐,房前屋后绿树红花掩映,村口新修的小坝塘碧波粼粼,斗牛文化园宽敞干净、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山水园林画卷中。

谁能想到,这个距县城仅4公里的彝、苗、汉3个民族聚居的村子几年前还穷得叮当响,住房、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发展严重滞后。

说起马豆沟村的沧桑巨变,就不能不提村民心目中的“能人”杨兴德——他曾担任过村主任,现在的身份既是武定县德昌矿业有限公司“掌舵人”,更是马豆沟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2012年,杨兴德的企业捐款80万元,加上多方协调共筹集资金180万元,修通3.1公里的进村入户水泥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坚定了大伙儿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此后,除了吸纳村里的男子到自己的矿山务工外,他又引进技术、筹措资金建起大棚蔬菜基地,吸收村内妇女到基地务工,帮助村民不断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

2014年,借着武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宝贵机遇,马豆沟村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杨兴德的企业又出资引导村民发展核桃、山楂、人参果、黑山羊等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修建景观湖,建起西南地区最大的斗牛文化园,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红火发展,村民增收,村组致富,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文化产业兴村,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路。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还有能人杨兴德,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说起生活的巨变,村民杨兴芝感叹连连,“现在家家都是水泥路通到了门口,盖起了新砖房,日子好过喽!”

2016年以来,马豆沟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新典范。

马豆沟村的变迁,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彝乡各族儿女告别贫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

2017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并在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考评一等奖。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楚雄州探索走出了一条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绿色发展之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贺明辉

一条路 城乡通达百业兴

从大姚县三岔河镇出发一路向西,入眼的是崭新的二级路,8.5米宽的柏油路两旁种满凤凰树和各类花草,清风流云般的驾乘体验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一条产业发展之路,更是一条体验自驾乐趣的美丽公路,车行10多分钟就到了插朗哨,从这里再往前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辖区。

三岔河至插朗哨公路全长16.9公里,高峰时段,装满高原农产品的货车从这里驶向祥云,之后上楚大高速将农产品运往滇西以及昆明集散销售,全县大部分用于基建的砂石、水泥等物料也要通过该路段驶入大姚。

“以前这条路是弹石路面,只有4米宽,16.9公里要走一个半小时,碰上雨天,两个多小时是常事。”大姚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起世荣说。直到今年3月20日,经过一年多紧张施工,投资1.1亿元、全长16.9公里的三岔河至插朗哨新路通车运营,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三岔河镇的“三棵树”——核桃、板栗、花椒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8年核桃产量3650吨,约占全县核桃总产量的30%,花椒和板栗产量则占到全县总量约50%,全镇人均年纯收入达11711元,居全县首位。三岔河镇副镇长王克文告诉记者,今年全镇的核桃、板栗和花椒的产量预计增长12%,新路的修通使得三岔河农产品的运输及销售提质增效,激发了农户增产种植的信心。

因三岔河至插朗哨公路通车受益的不仅仅是三岔河镇,沿线的铁锁、三台、石羊3个乡镇也同样迎来产业发展的利好。尤其石羊古镇,这个千年盐都和儒学胜地将由于基建的进一步提升而收获旅游经济带来的效益。游客游览完石羊古镇,再车行约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鸡足山。“石羊古镇沿线四级路改三级路的规划已经纳入日程,现正在积极创建国家4A级景区,接受省级考评组的实地考评。”起世荣说。

目前,楚雄彝族自治州已初步构建形成了综合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物流五大枢纽优势和“2+5+3”迭代产业体系。2018年,“五大枢纽”基础设施完成建设投资279.6亿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5%。

本报记者 秦明豫

通讯员 郭媅媅

一座小镇 精品激活乡村游

从南华县城沿南永公路车行约10公里,就来到了龙川镇小岔河村。路旁,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彝族文化浓郁的崭新民居,清澈的小河静静流淌。

这里就是在今年初刚刚完成旅游设施提升建设的民族特色小镇——彝人小镇。优越的交通区位、秀丽怡人的风光加上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这里迅速成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又一个乡村休闲旅游热点,有力助推了当地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05年南永公路建成通车后,彝人小镇所在的小岔河村迅速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去处。然而由于当地不具备游客住宿接待能力,旅游经济效益一直无法得到全面释放。今年1月,彝人小镇二期开门迎客,投资方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小镇修建了农耕博物馆、农产品超市、饮食区、儿童游乐场、种植养殖体验区、精品民宿等设施,形成一条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产业旅游链,彻底改变了小岔河过往“留不住人”的尴尬境地。

“现如今安置点12户贫困户,每家都有人在外打工,也有一些选择在家门口从事旅游业。”龙川镇岔河村委会党总支书李天荣介绍,龙川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设在小岔河村,当初这样考虑就是因为小岔河旅游开发较早,通过旅游连片发展可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集体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将100万元产业发展扶贫资金作为股份注入,形成利益连接、共同发展。在企业打工的贫困户既可领工资还有分红,去年实现资产收益分红7万元,最多一户分红达到5000元。”

小岔河村因一股常年流淌不歇的清泉而得名,清泉汇流成河,穿村而过,形成一道美丽风景。在彝人小镇内,塑木栈道串联了一座座特色民居小楼。沿栈道缓缓前行,河畔种植了高粱、玉米、核桃树,鲜艳的向日葵和巨大的丝瓜,营造出一种印象派的画风。

据了解,这种类似“双拼”格局的两层建筑在彝人小镇共有10幢20套,除居住着搬迁而来的群众外,还有部分被打造成特色民宿,配备了饭厅、客厅及两间卧室,二楼的两个阳台相互连通,与窗外的青山绿水无缝对接。“客房刚营业就迎来了一波贵州的自驾车游客,他们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说是下次南华菌子节期间还要来。”李天荣乐呵呵地说。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泉水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打造水体景观,加大经济林果种植。”李天荣坚定地说,“未来整个岔河村委会将形成旅游连片发展,定位是‘精品乡村游’。”

本报记者 秦明豫

一户企业 创新引领促发展

完成核桃基因破译、基因转录组破译、功能因子分析,为核桃产业链的精深开发和核桃营养学提供方法、指明方向;参与国家粮食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油脂标准委员会对油用核桃、核桃油等十个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起草制定;全国唯一健字号核桃乳“聪滋牌摩尔农庄饮料”成为国内首个航天级标准食品……

位于楚雄高新区绿色生物产业园区内的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核桃深加工企业。公司一直秉承科技创新为立企之本、发展之道,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加强研发团队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10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完成了一系列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利用核桃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延伸加工产业链等工作。

走进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与摩尔农庄共同成立的核桃油系列国家标准验证联合实验室,只见工作人员正在用气相色仪、原子吸收光谱计、液相色谱仪等各种精密的仪器,进行核桃油及核桃相关产品的检验。

“去年,公司与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达成合作成立了这个实验室,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让公司核桃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及生产技术都有了新的突破。”摩尔农庄生产副总段学荣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拥有研发场所1500平方米,建有云南省核桃加工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李唯奇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

“通过与国家顶级科研单位的对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公司现已获得6个有机食品批号、4个保健功能产品生产许可和国家专利技术142项。”段学荣说,“我们下一步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实现产、学、研的一个结合,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继续做强做大核桃产业。”

作为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企业,摩尔农庄是楚雄市高新区吸引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和资本落地,实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去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后,楚雄高新区大力实施“六轮驱动”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8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户,总数分别达28户和35户,成功创建全省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本报记者 吕瑾

一所医院 优质服务不出县

走进牟定县人民医院,只见门诊部、住院楼井然有序,就医环境专业、整洁。

创建于1940年10月的牟定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保健、急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县最大的公益性医疗机构,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和复杂疑难病症诊治等医疗救治。

2016年5月,牟定县人民医院与上海仁济医院正式建立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协作关系。上海方面先后下派7批35名帮扶队员对牟定医院和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鼎力帮扶,帮助医院新开设重症医学科,为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和开展大型手术提供保障基础,增强了医院普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等临床科室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带教医师156人次,为牟定培养了大量医疗骨干人才。

“上海医疗帮扶人员的到来,不仅带教本院医生开展腹腔镜左肾囊肿去顶手术、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微创手术等新技术,填补了医疗技术发展的多项空白,还进一步帮助规范了医院诊疗流程和医务人员操作行为。”院长刘荣告诉记者,通过沪滇帮扶合作,提升了牟定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层次,让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家住在新桥镇,来一次县城都不容易,更莫说到大城市看病了。是县医院与上海医院先进的远程诊疗,为我延续了生命。”今年3月7日,53岁的患者杨发仙通过上海白玉兰远程会诊中心的远程会诊平台,免费邀请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专家会诊,最终通过手术治疗成功治愈长久困扰她的疾病,慢慢恢复了健康。

“去年3月,我院与上海白玉兰远程会诊中心开通远程会诊系统,直接联通并覆盖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到今年8月,共免费诊疗疑难患者48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上海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刘荣介绍,除了沪滇帮扶合作外,牟定县人民医院还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开设肝胆外科专家“孙志为专家基层工作站”,并在2017年与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州首个医疗联合体,“通过深化医疗合作,不断提升了我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全县健康惠民及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吕瑾

一个协会 飞针走线天地广

初秋的永仁,天气还有些燥热。循着清凉,走进永定老城的彝绣一条街,一家家合作社内,绣娘们静静地忙着手头活计,飞针走线间,一幅幅精美灵动的图案在指尖绽放。

在“百灵鸟”彝绣合作社内,老板娘殷红花正在赶制一批订单。“常年与我固定合作的绣娘有五六个。如果遇到大订单,临时合作的绣娘能上百人。”说起红火的生意,这位来自猛虎乡的彝家妇女笑得嘴都合不拢,“合作社一年纯收入在十五六万元。”

目前,永仁县类似“百灵鸟”这样的彝绣合作社有40多家,会员超过5000人,吸纳贫困妇女1500余人,涌现了一批彝绣专业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成为带动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说到永仁彝绣产业的飞速成长壮大,就不能不提背后的重要推手——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和它的创始人李济雁。

出生在彝族赛装节发源地中和镇直苴村的李济雁从小就在家庭熏陶下学会了彝绣。她5岁时就会绣花,初中毕业已经飞针走线、裁衣刺绣。2008年,李济雁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能手评比中荣膺“十大刺绣女能手”。

“捧着荣誉不能当饭吃,我该做点什么?”有了创业想法后,说干就干的李济雁先是在村里办起了彝绣培训,几年间培养出100多位彝绣能手,随后又在2013年组织成立了全县唯一的彝绣协会——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

协会成立后,通过技术培训、组织活动、争取项目等措施,积极引导妇女发展产业。现有会员236人,纯手工生产彝族服装、家居用品、工艺饰品等50余种产品,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和北京、上海等地,已形成集统一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年产20余万件绣品,销售额达800万元,会员人均年收入逾3万元。

选对路子、找准法子,小产业也有大作为。自打造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以来,楚雄彝绣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咪依鲁、纳苏、彝家公社等一批龙头企业。全州现有彝绣合作社57个、经营户400余户,绣女7万余人,彝绣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正逐步形成集传承、保护、创意、设计、展示、营销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彝族服装服饰产业中心。

目前,楚雄州正抢抓沪滇文化帮扶协作重要机遇,不断深化与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的合作,把“传统、创新、时尚”相融合的楚雄彝绣特色服装服饰,通过线上线下、多品牌销售渠道推向市场,全产业链推进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做强做大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促进云南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饶勇

2018年(相比1958年)

GDP实现1024.33亿元 增长501倍

工业总产值417.12亿元 增长1069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实现358.88亿元 增长560倍

农业总产值311.9亿元 增长245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154元和10988元 分别增长243倍和210倍

2018年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7.7:40.7:41.6

牟定、姚安 双柏、南华 大姚、永仁6个贫困县实现摘帽

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4.5万人

贫困行政村减少到188个

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

全州民生支出达209.5亿元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25%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1%

“五大枢纽”基础设施完成建设投资 279.6亿元

10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668.8亿元

连续第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称号,连续第3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

2017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17年、2018年,综合绩效考核评价连续两年位居全省16州市优秀等次第一名

责任编辑:叶晔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