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念好“山字经” 种出“摇钱树”
      发布时间:2019-12-31 11:27:3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样样都有,样样都不多;产业无数,却形不成支柱。”简单的两句话,说出了过去云南各地产业发展的状况。而如今,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打造“一县一业”的推进,大大扭转了云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百姓的尴尬局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各地特色产业正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但与此同时,受制于资源及区位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一县一业”发展需要直面新问题、破解新难题。

近日,省政协在昆明召开专题协商会,即围绕“‘一县一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入协商对话。

云南“一县一业”闯出广阔天地

9月末,走进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的昭通苹果庄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这个建设规模达2900亩的现代农业庄园,集苹果新品种、新技术、节水灌溉设施为一体,产品热销泰国、越南、阿联酋等国家。

可谁能想到,20世纪90年代,作为昭阳区率先种植苹果的迤那村,由于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商业价值低,苹果种植收益仅与玉米、土豆持平,农户们宁愿把已经投产的苹果树砍掉,而是纷纷走回种植玉米、土豆的老路,也不愿再种植苹果。

201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等措施,再次“唤醒”了迤那村的苹果产业,使其走上了一条“老树新种”的发展道路。

“目前,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产值1.26亿元,带动5000多群众增收致富。”迤那村村民刘俊欣喜地说。

而对于整个昭阳区而言,截至2018年底,苹果种植规模已达50.1万亩,引进和培育企业、合作社、大户67家,建设标准化苹果种植基地10万亩,已投产果园33万亩,产值42亿元,以苹果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从“此苹果”到“彼苹果”的华丽转身。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苹果还是那树苹果,昭阳区通过苹果产业带动一县百姓脱贫致富的实践,正是我省“一县一业”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板。

在昆明市,作为全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大县区,晋宁区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主导产业,2018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9万亩,鲜切花产量36.8亿支,“一枝花”创造的综合产值达到36.7亿元。

除了“一枝花”,还有“一棵菜”。在蔬菜种植大县陆良县,通过集中打造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3.8万亩,带动全县从事蔬菜全产业链人员达20余万,仅蔬菜产业综合产值即突破了百亿元。

昭阳苹果、南华野生菌、陆良蔬菜、晋宁鲜花、勐海茶叶……这些聚焦优势、集中力量扶持打造主导产业的县区,已经开始在蓬勃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大市场中彰显出“一县一业”的魅力。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一县一业”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抓手,出台指导意见,在全省择优创建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3年创建期内每县每年获得省财政3000万元补助,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有机认证补助、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等环节,通过发展“一县一业”,全力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一县一业”发展需直面新问题、破解新难题

近些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省政协之所以把“一县一业”作为年度协商议题之一,正是因为受制于资源及区位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目前我省“一县一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差距。

“30多个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28个核桃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的地方,100多个与昭通苹果有关的商标……特色农业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实则是同质化严重、竞争无序、内耗折损。”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漾濞核桃研究院院长习学良用数据说话。

出现这样的状况,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认为,关键是没有厘清“一县一业”的概念。“很多地方直观地理解为一个县只搞、只准搞或政府只支持一个产业,没有认识到‘一县一业’的本质是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 通过非均衡发展措施支持,创新经营模式,培植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在一些委员看来,即使是“一县一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由于在设施设备、流通渠道、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领域存在诸多短板,导致支撑不足、转型升级缓慢。

“昭通苹果新种苗繁育体系建设之后,主产区近60%果园不通路,70%不通水,储藏、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发展缓慢,加工产品单一、档次低,采后分级、清洗、包装生产还处于空白。”省政协常委、昭通市政协主席成联远坦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副县长岩温比则指出,新产品研发不足,销售环节内销增长延缓、外销渠道不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规划不合理、全产业链招商滞后等也是问题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委员们依然把“‘一县一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新突破的重要出路”作为共识。对此,丽江市华坪县县长庞新秀介绍了华坪芒果的转型之路。“依托发展绿色有机晚熟芒果,华坪从‘一煤独大’‘黑色经济’转向了‘绿色颜值’与‘绿色实力’双提升。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做好了‘规模’‘品质’‘品牌’‘市场’四篇文章。”庞新秀认为,这四篇文章正是我省各地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但对于做强“规模”文章,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提醒,切忌“一张处方治百病”,要在“选准”上下功夫,“统筹”上花心思。

聚焦短板强化措施 促进“一县一业”提质提升

成绩显而易见,但问题也不容忽视。那么如何补齐短板,让“一县一业”发挥好“抓手”作用,推动我省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实现高质量打造?委员专家们齐“支招”。

“选准主导产业更需要打破行政体制限制,从省市统筹搞好几县一业或几市一业等问题。这既要在基地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和发展模式问题上科学布局与调整,也需要实现上层建筑和利益关系的重构。”李学林建议。

成联远建议,要提高主导产业区域布局集中度,打破乡镇、村组界限,连片规划、成片推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大产业基地”。

做优“品质”文章,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强调“安全”二字,岩温比提出,要完善农残检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确保“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

做强“品牌”,才能让好产品走出深巷子。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春山认为:“要将品牌打造与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把品牌宣传放在重要位置,扩大品牌影响力、知名度。”

而要做好“市场”,除了扩大销售半径,关键是整合资源,扶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

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根泽建议,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和领军型企业,促进生产、加工、销售、餐饮等有机整合。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国春建议,要带动千家万户农民与大企业、大市场紧紧链接在一起,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引导,把小农户引入“一县一业”发展大格局。

此外,委员们一致呼吁念好“引才经”,吸引在外人才通过投资、技术服务、入股等形式返乡创业,助力“一县一业”发展。同时,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给企业“松绑”“减负”和保驾护航。

“要制定出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形成对企业‘指导不指挥、支持不干预’的宽松环境,推动资金、项目、土地、基础设施等向县域集聚,促进县级城市变‘跟跑’为领跑。”省政协提案委主任段丽元说。

记者手记

云南气候立体,物种丰富,大部分县样样都有,样样都不多,面对这样的现状,“一县一业”产业培育就不能“见子打子”。同时,产业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些著名农业产业带的形成花了几十年时间,可见在推进“一县一业”中,还需要摒弃“等不得、慢不得”的急功近利思想,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韧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如此才能达到目的,得到想要的结果。

记者 张潇予/文 杨峥 陈飞/图

责任编辑:叶晔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