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美丽新家园 幸福龙头山
      发布时间:2019-05-18 13:48:0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初夏时节,走进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居民小组,一栋栋青瓦白墙别墅式楼房排列整齐,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一张张淳朴的面孔露出幸福笑容。“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美丽龙头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更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现年75岁的邹体富老人感激地说。

在邹体富老人的记忆里,20世纪50年代末的龙头山集镇只有一条400多米长的街道,仅有100多住户,除2间瓦房外全部是茅草房。新中国成立以来,集镇由一条街变成十几条街,茅草房变成土坯房,砖混房逐渐增多。

4年多前,鲁甸6.5级地震突然来袭,震中龙头山镇遭受重创,数百户村民失去亲人,家园沦为一片废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过3年恢复重建,灾区人民从废墟上站起来,从阴影中走出来,废墟上崛起了“户户安居、家家有业、美丽宜居”的新家园。

在邹体富家的小楼前,老人手捧一杯热茶怡然自得,3个小孙孙打闹嬉戏欢声笑语不断。步入客厅,电视机、饮水机、茶几、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沙发上方墙上挂着的精美相框十分醒目,照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看望邹体富和老伴甘正芬的画面亲切感人。

“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是共产党领着我们建起美丽新家园,过上幸福新生活。”74岁的甘正芬老人接过话茬说道,在家园被毁、亲人遇难、万分悲痛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家家户户住进别墅式楼房,学校、医院、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都在家门口,“出门不沾泥,抬脚就上车”的幸福生活成为现实。

前些天,甘正芬和村里9名老伙伴组团参加“泰国七日游”。甘正芬说,灾后恢复重建4年多来,不愁吃不愁穿,读书看病有保障,儿孙们开饭店、开旅社、跑运输、读大学,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奔头,生活越来越好。

走进龙头山镇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林中不时传出“椒林鸡”欢快的鸣叫声。正在花椒树下给鸡喂食的村民张兴芳高兴地说:“去年家里种了10余亩花椒,林下养殖5000多只土鸡,总收入超过15万元。”

从干旱贫瘠的贫困村到全国闻名的“花椒村”,小小花椒树已经成为致富大产业:全村2121户群众家家户户种植花椒,去年全村1.3万亩花椒和林下养殖的6万只“椒林鸡”实现产值8100多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3.8万元。其中,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光明村党总支副书记谭尧告诉记者,每年花椒采收季节,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客商云集光明村花椒夜市,每天最高交易量达10吨,交易额超过100万元。

特色长街宴、朱提马帮巡游、文艺篝火晚会……傍晚时分,震后建起来的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灰街子居民小组的小广场上十分热闹,来自昭阳、鲁甸、镇雄等地的500多名游客吃长街宴、喝花椒酒、品“椒林鸡”,一场好吃、好看、好玩的品赏游嘉年华活动精彩上演。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邵发平说:“鲁甸樱桃文化旅游节期间,我们用最生态的食材、最地道的厨艺、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四方宾客,旅游节前三天我们已经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

新房新村新面貌,幸福生活再出发。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告诉记者,龙头山镇正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依托6.8万亩花椒和厚重的朱提银文化底蕴,以鲁甸地震遗址公园、鲁甸地震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馆“一园三馆”为支撑,全力打造花椒小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夜幕降临,龙头山集镇灯光璀璨,灰街子广场上篝火晚会热闹非凡,熊熊火焰照亮了龙头山文化旅游道路,也照红了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本报记者 沈迅 蔡侯友

责任编辑:董明强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