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旅游旺季,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那京组村民小组长肖云华格外忙碌,不仅要经营自家的农家乐,还得接待各地前来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客人。从人居环境提升到村民观念改变后的自我振兴,这个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的傣族村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临沧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村示范”工程。和那京组一样,全市500个示范村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中。按照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成体的思路,当地将分别打造100个乡镇驻地示范村、100个公路沿线示范村、100个产业发展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00个特色示范村。
其中,乡镇驻地示范村利用乡镇驻地优势,在人口聚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上下功夫。公路沿线示范村围绕“路”来做文章,突出“水电路气房、洁净绿亮美”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示范村利用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在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产地初加工、提高产品商品化率、提升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作出示范。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发展民宿、客栈、美食以及开展旅游体验、开发旅游产品等方面作出示范。特色示范村建设在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作出示范。
据了解,示范点采取市、县、乡、村统筹推进的方式,按照上下联动、以下为主的原则进行建设。全市每年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40亿元,每个县(区)整合3.5亿元以上,安排50%的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各示范点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公司化、专业化、社会化农村卫生护管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确保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同时把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张清单”数据化、信息化,对乡村振兴项目进展、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实行平台化、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史室信息化水平,推进活的、成长的、村民自己的“村史室”建设。(记者 黄翘楚 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