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跨越千里 帮扶情深——广东省对口帮扶云南综述
      发布时间:2020-07-07 05:58:4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开栏的话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

云南日报从今日开始,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心携手聚合力”专栏,全面报道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企业集团对口帮扶及省级单位挂钩扶贫的成效亮点、典型经验,展示各地脱贫攻坚的新风尚、新面貌。

有一种情谊叫心手相连,有一种牵挂叫粤滇情深。奔流不息的珠江把广东和云南紧紧连接,多年来,广东省倾力帮扶云南,注重扶“基”、扶“业”、扶“智”、建“制”,在越来越紧密的交往中,两地共建帮扶大格局,共同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响曲,谱写了新时代推进云南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凝心聚力 真情帮扶

粤滇之间一脉相连,交流合作源远流长。2016年9月,广东省代表团到我省调研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粤滇两省在昭通市召开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对粤滇扶贫协作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确定由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帮扶昭通市、珠海市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此,粤滇协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和昭通市、怒江州迅速行动、主动对接,聚焦脱贫攻坚,携手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自粤滇扶贫协作机制建立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粤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安排部署,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粤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有关州(市)和部门的职能职责,建立了省级统筹、州市推进、基层抓落实的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率团深入云南最贫困的昭通市、怒江州调研指导,研究部署扶贫协作工作,制定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珠海、东莞、中山和深圳主要负责同志更是经常奔赴一线,与昭通、怒江的干部并肩携手,共同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在两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位推进下,双方扶贫协作州市、区县和部门之间交流协作更为密切。

通过探索“2帮1”“1对1”结对帮扶的新模式,东莞、中山、珠海3市共组织60个街镇与怒江州、昭通市86个贫困乡镇结对,152个社区、村与怒江州、昭通市172个贫困村结对,459家企业与怒江州、昭通市432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在自身帮扶任务较重的情况下,2019年广东省再度增强帮扶力量,由深圳市从8个方面重点帮助昭通市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后续发展的问题。

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广东所能”的原则,近5年来,广东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0.27亿元,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帮扶资金6.0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32个,帮助昭通市和怒江州41.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我省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注入了强大动力。

精准施策 产业先行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结对帮扶绝非单向“输血”,而是在双向交流中“造血”,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昭通与东莞相隔千里,一个是地处祖国边疆的西部贫困地区, 一个是号称“世界工厂”的制造业重镇,2016年9月以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好政策紧紧地把两地联系在一起。对口帮扶昭通3年多来,东莞将产业合作扶贫作为对口帮扶的重中之重,3年来共为昭通引进企业项目131个,实际投资19.13亿元,1.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为昭通的脱贫奔小康贡献出了东莞力量。

云南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是首家进入昭阳工业园区滇粤产业园的东莞企业。走进华坚鞋厂,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电脑制鞋机、缝纫机前缝制鞋面,一派紧张有序的繁忙景象。今年华坚鞋业将建成完整的制鞋产业链,实现用工600人,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纳税800万元。

作为首家进驻昭通扶贫的东莞企业,云南华坚的“现身说法”,让越来越多企业对前往昭通帮扶、开展产业协作产生了兴趣。目前,立时电子、立勤液晶、立新智能、顺华智能科技等公司先后入驻昭阳工业园双创园区,一根小小的数据线引来了一个电子产业群。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通过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长久脱贫。依托引进的企业,把扶贫车间建设到贫困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扶贫车间”,目前昭通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8个,吸纳80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只有把更多企业引到昭通来,企业发展了,昭通的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当地群众的就地就业问题也才能得到解决。让困难群众能领到更多的工资,这才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东莞驻昭阳区工作队队长、昭阳区委常委、副区长赵玮辛说。

生长在绥江县的半边红李子、五星枇杷、猕猴桃等优质农产品,过去“藏在深山无人识”,面临销路窄、增产不增收的尴尬。中山驻绥江工作小组积极搭建“中山·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农特产品绥江电商销售平台”,推动“绥货出山”“云品入粤”。2019年,40万斤绥江枇杷俏销广东市场,大大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在怒江州,珠海养蜂人积极发扬“勤劳、团结、无私奉献”的蜜蜂精神,行走在高山峡谷,把活框养蜂技术带进村村寨寨,帮助怒江用小蜜蜂撬动大产业,助力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成就了怒江的甜蜜事业。

立足怒江、昭通自然资源禀赋,注重“长短”结合做好产业项目策划,粤滇双方深入推进共建产业园。目前,广东省共帮助怒江、昭通引入各类产业项目460个,实际投资额约35.32亿元。2019年,围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深圳市协调恒大集团自带市场、客商和渠道,投资建设3200个农业大棚,可吸纳5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稳定就业。随着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项目越来越多,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愈加嘹亮。

志智双扶 激发活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几年来,广东省尽锐出战,全面提升协作水平。先后选派第三、第五、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及挂职干部282名进驻怒江、昭通开展帮扶工作,选派132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省开展智力帮扶。这些干部、人才常年奋战在云南脱贫攻坚的一线上,不畏艰难、不讲条件,夜以继日工作,兢兢业业奉献,为云岭大地脱贫攻坚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扶贫必扶智,教育当先行。教育扶贫是最直接的精准扶贫。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2019年,中山市名校长、管理团队、名师58人组团到大关县开展教育帮扶与指导。一年来,中山名师帮扶辐射大关全县每一个乡镇。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让大关当地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特别是中山名师走进大关开展的课堂诊断、研课磨课、同课异构活动,让参加活动的教师学到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能,推动大关县乡村学校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按照“短抓劳务脱贫、长抓产业增收”的工作思路,粤滇两省努力深化双方在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专场招聘、校企合作等方面合作关系,通过抓培训来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技能,通过抓就业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相关数据显示: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粤滇两省共举办各类劳务培训班1156期,培训7.5万余人次,组织5.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广东就业。创新开展职教“2+1”模式,设立“怒江班”,组织7278名昭通、怒江籍“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省接受职业教育。深圳市决定,从2019年开始,3年内安排2亿元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用于招收2000名昭通贫困家庭学生到深圳就读高职院校,2019年已在昭通招收1172人。

扶贫扶智,授鱼授渔。通过“产业+技能”“教育+培训”,有效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在贫困群众中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思想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跨越千里,粤滇情深,扶贫协作之花在广袤的云岭大地上多彩绽放。(记者 胡晓蓉)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